滨州乡土艺术馆
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盘扣仿佛一件件艺术品
在过去,女红多半是指女子的一些针线活,像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等,举凡妇女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就称为“女红”。中国女红是讲究天时、地利、材美与巧手的一项艺术,而女红技巧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
旧时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在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拥有一双巧手对于女人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很小的年纪,女孩子们就会在家中女性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女红。
广袤的鲁北平原,自古民风淳厚、人杰地灵。在笔者所居的城市滨州,鲁北首家民间博物馆———滨州乡土艺术馆已正式开馆,这座博物馆的馆长正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艺专家”称号的张洪庆老师。走进那极具鲁北建筑特色的土坯屋,迎面而来的便是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剪纸、刺绣、染织……在这里你仿佛能看到一幅鲁北民间女子做女红的动态画卷。
纺线织布
学纺线织布是旧时每个女孩子的必修课,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手工织布在鲁北农村很盛行,那时人们穿衣盖被主要依靠自己纺线织布,家家户户都有木制的织布机。农闲时,小院里常传出“嗡嗡”的纺线声和“咔咔”的穿梭织布的声响。手织土布做被里、手巾舒适、耐用,地里不忙时,几家合伙织些粗布。手织土布有着十分繁琐复杂的工序,包括采棉、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色、落线、经线、刷线(也叫纕机)、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拴布、织布、了机等70多道工序。有一段顺口溜是这么唱的:“娘花种,着灰拌,种到地里耪七遍。掐娘花心,落娘花盘,开得娘花白幡幡,结的桃子一连串。小包拾,大包担,担到家里轧车轧、弓子弹,纺的繀(sui)子滴溜圆。拐子拐,篗(ao)子缠,牵机就是龙跑马,纕机就像拉旱船,织出布来门上拴。盆里洗,棒槌掂,老婆做给汉子穿。”
一段形象生动的顺口溜却也道出了纺线织布的不易,那时晚上熬夜织布是女人们的家常便饭。织得一手好布,是对一个女人极高的赞誉。如若织成的是纯白布,还可交到染房,选中自己喜欢的模具染成蓝底白花的印花布。那时的染房在乡村四处可见,很是平常。如若织成有色彩、有线条彩格的,便可根据不同的颜色,做衣服裤子或床单。很多人是穿土布长大,也是帮着母亲做土布长大的。
在那些多姿多彩的手织土布陪伴下,乡村女孩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憧憬着未来的婚姻。待嫁女子的嫁妆里往往都会有成箱的手织土布,有女孩亲手织成的,也有母亲赠予的。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裁衣做鞋
裁衣做鞋也是考验一个女人心灵手巧的活计。在若干年前,每一件衣服都是女人一针针缝起来的,她们为老人缝,为孩子缝,为自己缝,一辈子的岁月都随着飞针走线流淌着。在农村,鞋子是磨损较厉害的一件物品,因此一个家庭妇女只要是有空闲,就会为家里人做鞋子,鞋子底是用手搓的麻线一针一线纳成的千层底,鞋帮一般会用黑色,这是大众色。因为是在不停地做,所以女人一生所做的鞋子数量是相当惊人的。笔者搬家时,曾经在婆婆的大木箱中发现成捆的布鞋,那是婆婆唯恐老了做不动活时留给一家人穿的,足有上百双之多,如今只能当压箱底的宝贝了。当然也有专为孩子们做的虎头鞋,以祈求孩子长命百岁,平安一生。我曾见过一双老人为孙儿做的虎头鞋,用黄黑两色丝线勾勒出的虎头活灵活现,最漂亮的当数那用黄黑丝线绣成的虎眼了。有三分之一个鞋面大,还有三根长长的眼睫毛,左顾右盼,更显虎虎生威。有趣的是鞋后跟的小老虎尾巴上,还拴着一个小铃铛,精致极了。试想谁家的孩子若穿上这样胖墩墩的虎头鞋,那才真是让人爱煞。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齐鲁晚报 2011年10月20日 19:19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