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姚远:保护城市的文化记忆 肩负共同的文化担当
  作者:顾学文 张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30 | 点击数:10166
 


  

旧城保护成为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 

姚远参与发起和起草的紧急呼吁信得到29位专家学者的联名支持。

  采写/本报记者 顾学文 实习生/张晶

  中华文明造就了许多千年古城,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一砖一瓦上凝结。这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保护我们的文化记忆,是现代人的共同责任。因为,现代化不应成为我们忘记历史的理由。更因为,现代的生活需要文化记忆来温暖与指引。

  ■“那些文字穿越时空,是我每次到了那里都会想到的,不光是南唐的,还有比如明朝笔记里记载的一些故事也是在那个场所发生”

  提起老城南,南京人再熟悉不过了,它指的是中华门内东、西两片围绕内秦淮河、以夫子庙为核心的明清历史街区,是南京城的发祥地。这片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桨声灯影,画船箫鼓”之誉的土地,长久以来承载着人们绮丽的想象。

  然而,这种绮丽的想象,有时难以追随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设新城、改造危房的设想,虽是美好的愿望,却也令这些承载文化记忆的古老建筑面临危机。

  保护城市的文化记忆,很多人在努力。

  一位80后年轻人,以他自己的热情与方式,付诸令人刮目相看的行动。现已步入而立之年的姚远,18岁之前都在南京古城中度过。他在两次参与南京古城的保卫行动中,先后起草了两封名为《留下南京之魂》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的紧急呼吁信,并在多位专家学者的签名支持下,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批示。

  这位戴着椭圆小眼镜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师,斯文、平凡,乍一看,似乎很难与“写呼吁信”、“奔走疾呼”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他也不曾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看成是什么大事,而只是认为这是“自己对故乡应尽的一片孝心”。

  作为地道的南京人,姚远对故乡一往情深。这份情愫萌生于童年:儿时居住过的三两间院落、安品街上外婆家的枇杷树、上幼儿园途经的条石小路……姚远缓缓回忆,娓娓道来,这些记忆的碎片拼凑出他对城南旧事的感知与印象:虽不那么清晰,却深扎于心;虽不那么华美,却足够真实。

  而当回忆触及爷爷家曾经的独立院落时,姚远难掩激动之情,原来爷爷家的位置正是南唐大内皇宫的宫门,那里还有一座桥,名“内桥”。幼年无知,直到中学时读了蒋赞初老先生写的《南京史话》,姚远才恍然大悟。

  姚远的身上透着一股浓浓的文人气。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总会情不自禁地浅吟一句小诗,抑或是一阙小词,然后停顿须臾。 “每次站在那个空间,那个点,已经看不到那些历史建筑了,但还是会想起李煜的诗词。那些文字穿越时空,是我每次到了那里都会想到的,不光是南唐的,还有比如明朝笔记里记载的一些故事也是在那个场所发生,南京这个城市始终让人有历史的遐想。 ”

  能够引发对历史悠然遐想的,不只南京这座城市。18岁,姚远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读书,北京城的历史文化纵深感带给他更强的震撼。

  大学一年级时,他住在北大昌平校区,毗邻明十三陵,安静得让他欣喜,因为可以静静地饱看历史。春日的桃树、老旧的红墙、石质的栏杆与台阶,只需寥寥几个景致,就勾勒出了老北京的醉人风韵,也引发着姚远对历史的体悟。

  读大二那年,姚远登上景山俯瞰故宫的全景,当完整的古都气象尽收眼底时,他震撼且感动:“我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有无数动人心魄的细节,不仅是宏大的宫殿和城墙,单是一处四合院的砖雕,或是一棵从墙头伸出的古树,都满是时间的力量。 ”

  同为千年古城的北京和南京,有着许多共通的力量——源远流长的历史在静水深流的一砖一瓦上凝结;但同时它们似乎也有相似的处境——时间的厚度,在城市发展的速度之前,有时显得有些脆弱。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1年09月3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首届国际民俗摄影图片论坛在昆明举办
下一条: ·贵州创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
   相关链接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张成福 杜昭熺]历史记忆与地方性建构
·[梁爽]锡伯族的图像叙事与历史记忆·[宋鸿秀 高忠严]英雄人物的历史记忆建构与文化传承
·[陈金文]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