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高校学子迷上“非遗”传承体验区
  作者:王铁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05 | 点击数:4874
 


  日前,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区──民俗文化和艺术展示馆在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落成并对外开放,同时举办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活动。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区--民俗文化和艺术展示馆是全国高校中,继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之后,成立的第三家国字号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并被列为省艺术实验示范中心。

  活动开始后,守候已久的学生们涌入展馆,参观体验区,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验“非遗”的神奇魅力。在当日的开放式上,来自哈尔滨市的10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现场演绎的工艺绝技,让参观者赞叹不已。年过八旬的林玉卿老太太,很小的时候就学过剪纸,退休以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剪纸创作,在民间文艺节庆活动中多次获奖,是黑龙江省优秀民间艺术家之一。这次展馆开放,老人特别高兴,由女儿搀扶着,不顾天寒路远执意赶来参加。在现场,她向参观的学生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可不能丢。”

  黑龙江省民协主席王益章对学生们的热情深感意外,没有想到这些“80、90后”的年轻学子这样喜欢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喜欢民间艺术。省文联党组副书记燕鹏说,高校历来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空间,“非遗”进入大学校园,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一条道路,一个方向。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丁立群表示,“非遗”走进校园,为学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宝贵平台。

  展馆集中展示了黑龙江省近年来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有所侧重,重点放在民间、民俗工艺美术方面,兼顾民间文学。展馆总面积达800平方米,分为展示表演区、传习体验区、生产制作区3个部分。展馆将向全社会开放,参观者既可以感受到黑龙江流域北方民族文化底蕴,也可以欣赏许多工艺精湛的艺术珍品,还有可能观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艺表演,学习、体验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展出的艺术品多达34个种类,总量两千余件。其中,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伊玛堪、达斡尔族乌钦、鄂伦春族摩苏昆6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萨满服真品、萨满神偶、萨满民俗画等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真品作为体验区的“镇馆之宝”也亮相展区。同时,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还将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学院授课,在学生中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艺。

  据悉,本次活动由黑龙江省文联、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省民协、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承办。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0-11-0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丹]拂去历史的尘封:对荆州高校学生非遗体验的思考
下一条: ·西安地区将在周至起良村开展“古法造纸”高校大学生实践体验活动
   相关链接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
·《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
·[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