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俊是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人,他数十年如一日,“一把二胡一支笔”徒步奔走于湘鄂4 县市8 个乡镇,辗转行程2.5 万里,抢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1.2 万件。
“‘隔山隔岭隔个崖,我唱山歌谁来对?谁来听?谁来学?’宁远俊爷爷说的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李雪南说,宁远俊已经年过古稀,他女儿自身嗓音条件不够好,村里的年轻人都不学山歌,他几年前好不容易收了一个徒弟,却因为出嫁到湖南,再也没有回来过……
随州的炎帝神农庙新建了,商业味却浓了;四川的川剧登台机会多了,但老艺人们却在公园找人学唱川剧;仙桃的“沔阳三蒸”家家户户都会做,但都失去了老祖宗做蒸菜的味道……“得到传承的非遗项目被商业化,失去了原汁原味,不能商业化的非遗项目,濒临灭绝。”9 月2 日,在长大非遗社团《2011 年暑期非遗调查讨论会》上,这句被提过很多遍的话,再次响起。
让非遗“活”起来
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孙正国主张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家乡文化传承实践,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以及大学生家乡文化传承将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2009年4月,他发起成立了长大非遗社团。
“非遗保护,需要的不仅仅是名录。原生态、活态保护,才最能反映传统文化形态。但让我疑惑的是:以后还有没有人喜欢非遗,并有兴趣学。”长江大学民俗学教师、长大非遗社团指导老师卢川说,作为一名教育研究非遗的老师,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进行非遗的宣传,把高校的学术资源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开展非遗调查,为荆州非遗传承与发展献力。
多次拜访荆州优秀民间艺人;邀请各地优秀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举办作品展,现场授艺;定期举办“非遗”讲座;引导学生学习了解非遗知识;发展长大非遗社团社员,鼓励更多学生回到家乡,将家乡有特色的文化传统继承下来,进行家园文化展示……两年多来,长大非遗社团通过这些活动宣传非遗,力争带领更多的大学生走进非遗的世界。
提到今后如何开展非遗宣传,卢川表示,将带领学生继续做好日常工作。同时,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即:提高学生对非遗理论、非遗传承理论的认识,并结合课程展开非遗调查;继续与非遗传承人保持联系,通过录音、摄影、摄像手段,将传承人的技艺记录下来;深入发掘荆州非遗,寻访非遗名录之外的传统技艺。
2006 年,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并在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5 年来,该非遗保护中心对全市的非遗项目进行了全面普查,共计800 多项。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7 项,省级非遗名录21 项,市级非遗名录46 项。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 人,省级传承人18 人。
“非遗保护,不能止步于‘上榜',在挖掘、整理、保护之后,千方百计让它’活‘起来,保持原汁原味地世代相传,才是理性对待非遗的关键。”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赵玉春说,长大非遗社团活动很有意义,但是除了政府支持、部门落实工作以及高校参与宣传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全民非遗保护意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楚网 2011年9月15日 09:0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