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第一讲 民间文学的身份认定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属于民间文艺学整个体系的一部分。“民间文艺学”这一学科名称是1935年钟敬文先生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其学科内容“就是关于民间文学的一般特点、起源、发展以及功能等重要方面的叙述与说明。”民间文艺学的本义是民间文学学,即民间文学之学,研究对象仍然是创作于民间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史诗、叙事诗、抒情民歌、民谣、俚谚、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戏剧等。民间文学的各个不同的类别共同构成了民间文艺学的整体。民、间文艺学之下,有神话学、史诗学、传说学、故事学、歌谣学及谚语学、谜语学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民间文艺学的整体大系统,同时各个门类本身又有相对独立、完整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理论。
一、什么是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间文学”,这个看似简单,似乎是已经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还有再探讨的必要。三十年前的权威定义认为:“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在当代,对民间文学的认定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如“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这种对民间文学的认定、理解显然也是纯文学化的,仅仅把民间文学看作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这种理解并不全面,民间文学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这种纯文学的理解会限制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空间,会阻碍民问文学学科的开拓领域。
盘古垂死化身,舍己为人创立万物的精神;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等顽强奋斗的意志;鲧、大禹治水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气概,都充满了人间英雄的阳刚美。民间文学用艺术形象教育人们分清好坏善恶,辨别美丑贤愚。传说故事常对那些为了地方或民族的利益牺牲个人幸福,甚至生命的英雄人物进行歌颂,且又总是讲述正义战胜邪恶,善恶自有报应的结局,这都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岁月中,民间文学特别是那些具有民族文化百科全书性质的原始神话,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宇宙观等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内容,体现出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即使是在短小的笑话、生活故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大众的生活智慧。通常来说,歌谣、曲艺等往往决定了一个民族最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行为表演方式。这些都使得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规定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走向,体现出民族集体的审美趋向和民族性格的某些方面。传统社会里多数民众虽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通过民间文学作品熏陶,激发、唤醒和强化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怀,即人本质中积极的带有正面意义的那些情感,获得良知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实现其审美需要。
(二)娱乐功能
民间文学具有使人娱乐放松,宣泄内心苦闷情绪,以精神安慰补偿现实不足达到心理平衡的作用。讲故事、唱山歌、猜谜语、看大戏等都是寻常百姓自娱自乐的方式,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达到消除疲劳,缓解精神紧张或是抒发自我内心不满的目的。
民间文学是民众消遣休闲的良好工具。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故事、巧女故事、呆女婿故事、笑话等,都有很强的娱乐性。民间故事常常讲述穷人的好、穷能驱邪、富能招灾、恶人遭报应的内容,幻想故事里善良弱小的人们总能得到奇异的人或物的帮助,战胜贫穷、困难、险恶,获得幸福的生活,这样的内容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情感需要,给予民众,特别是贫穷弱势者以希望,使之产生对另一个美好世界的向往,在美妙的故事情节中暂时逃避现实,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从而忍受不完美的现实。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