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忧:群众基础好 现状待改善
在此次比赛中,不仅专业组选手的表现颇具亮点,业余组选手的职业更是涉及不同的行业领域,既有国家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群众,也有学生和农民。就在颁奖晚会上,霸州市委书记杨杰清唱一段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引得喝彩连连。而当地农民南礼文更是以一出昆曲《芦花荡》,把王圪垯村曾作为昆腔、弋阳腔流传至北方的重要过渡地的历史渊源展露无遗。据贾吉庆透露,戏迷多,票友多,这已成为河北戏曲的重要特点和亮点。
群众基础好,使河北戏曲有了一块好的磨刀石;但众多的民营院团乃至草台班子复杂的竞争环境,也使河北戏曲的生存现状较为艰难。在比赛现场,记者观察到,一些地方院团的参赛演员年龄相对偏大,并不像来自省会城市的院团那么整齐划一。传承青黄不接是实情,招不来人,则成了地方戏曲院团的普遍抱怨。这源于戏曲有待改善的生存现状。
“像省会院团还好点,我们地方院团,真的很难招到人。”邯郸市东风剧团副团长毕其俊告诉记者,工资不高,演出辛苦,这是导致招不到人的主要原因。“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成才率低、就业难”,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李建锁这样概括。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中专体制的戏校,培养一个演员需要6年,每年学费约4600元,按最低标准算,连生活费就要8000元,而随着训练的压力、倒仓的失败等情况,“最后真正出来的人很少,很多条件好的家庭根本不会让孩子来学戏”。据透露,目前河北省多数的戏曲院团,演出一场收入大约在5000元至8000元左右,除去几十个演职人员的工资加上道具、交通等费用,演一场往往所剩无几,“根本租不起剧场来演”,逢农闲或节庆时奔走乡镇农村演出,便成了地方戏曲演出的主要出口。但恶性竞争情况严重,这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戏曲的生存压力。
“有时候有的演出连演员都不知道价码,因为怕走漏风声,被人压价抢了戏。”对此刘仲武深恶痛绝,呼吁加强管理、有效整合。
出 路:资源要整合 市场需规范
跟这些比赛的“话外篇”相比,专家们对选拔赛的评价颇高:人数多,剧种多,唱念做打功夫俱全,演员水平提高了,老演员甘当配角扶新人了,民营院团甚至业余票友参加人数多了,等等。因此,“话外篇”倒像是一种身怀其璧的焦灼:拥有如此丰厚的戏曲资源,河北的戏曲事业该朝哪个方向走?在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路在哪里?
如今,丝弦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团长王建宗觉得有的媒体把地方戏曲“写得跟马上要吃不上饭了似的”太过夸大其词:“保证艺术质量,不跟着恶性竞争往下走,在有很好的戏曲群众基础的河北,还是能留住观众的。”
整合资源,规范市场,这是多数专家的看法。王仲德觉得,在演员的出场费上,普通演员、获奖演员、老艺术家的戏码都应该形成一套规范的方法,要尊重艺术创作,不要“一刀切”。刘仲武则强调要“院团整合”,通过兼并融合等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发挥优势搞创作,提高艺术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恶性竞争的生态条件。利用当地戏曲资源,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霸州市在这方面是很好的例子,包括戏曲博物馆、李少春大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与当地文化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戏曲成为当地品牌资源之一,无疑为其戏曲生存营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贾吉庆表示,此次比赛出现了许多好的现象,也给戏曲界带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考。地方戏曲有贴近老百姓的优势,希望未来能为河北戏曲发展多搭建好的交流展示平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1年07月11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