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召开
  作者:记者 邢利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6 | 点击数:4839
 


  原题:中国传统节庆受关注 “年味儿”浓淡话题又被探讨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 邢利宇)“过年”对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如今,农历年还未过半,有媒体报道新一年的视听大餐“春晚”已提上准备日程。16日,“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此间召开,70余位民俗学、文化学专家学者出谋划策,让渐渐淡去的“年味儿”又浓起来。

  “在这样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或多或少都缺乏讨论春节文化的兴致,但是在春节文化上出现的问题,根子却深藏在日常生活中,反映的是我们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铁梁在座谈会上指出,“年味儿淡了的真正原因,是时代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变了,彼此交流的方式也变了。”他认为,这些变化比物质生活的变化还要来的深巨。

  刘铁梁认为,人际关系改变带来的情感危机,不可能靠保留春节等民俗文化形式就能奏效。在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农村人口的外流和家庭结构的残缺,一方面是城市中居民迅速增长和人们之间的陌生化,这两方面极大地动摇了传统社会互动关系的结构,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情感交流的方式和符号意义,很难在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

  “真正的问题是理解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尊重老百姓的情感诉求,鼓励老百姓自主的节日文化创造,并为此提供最大程度的服务。”刘铁梁说。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党组书记、文史研究馆馆长周義则认为,要吸收异域节庆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兼容并蓄的精神在继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把国外节日中一切新的、先进的、开放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吸收进来,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鲁生提议深入分析当前“春节符号”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认为,“春联”“福字”“中国结”等“春节符号”的文化内涵展示不够丰富,而西方的“圣诞老人”、“圣诞树”等视觉符号则丰富多彩。

  此次座谈会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座谈会,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出席并致辞。(完)


【相关报道】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组织专家建言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16日 19:17 来源:新华网 

  

  (记者 崔静)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16日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组织部分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馆员及专家学者等围绕“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专家们纷纷建议,要进一步提升春节活动的时代感和参与性,使春节的核心价值在创新、求变中得到传承、发展。

  中央文史馆馆员、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认为,各地在策划春节活动时,应注重在传承传统风俗的同时引入新的时代元素,如组织民众举行民俗踩街、提灯游行、焰火表演等,把市民从家中引向户外,从家庭引向社会。

  此外,鉴于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使城市小区内邻里间的交往有所减少,陶思炎建议组织社区“新年团拜会”,在活跃新年气氛的同时,增进邻里间的了解与团结互助。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岳永逸等多名专家认为,当前春节年味不浓、不少青少年热衷“洋节”却对中国传统节日态度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春节的庆祝活动愈发缺少民众的参与性。

  “让市民‘看’春节仍然是不少地方春节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岳永逸说,实际上,能够让百姓积极参与的春节,才是政府组织活动的目标,各地应该想办法,将“旁观型春节”变成“参与型春节”。

  岳永逸举例说,如果能够提供父亲抽陀螺、抖空竹,母亲剪纸、绣花,孩子转呼啦圈等阖家老少同台玩乐的舞台,春节庙会现场定会更加热闹非凡。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交流的增多,春节等传统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说,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十分重视传统节日文化问题的调查研究,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此前,国务院参事室与中央文史馆已多次就这一主题展开调研,组织专家进行研讨。

  陈进玉表示,今年四季度,国务院参事室与中央文史馆还将举办第二届春节文化论坛。对于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馆员及各方面专家学者提出的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将及时整理提供给国务院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如何过好2012年春节
“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1年06月16日17:33


  人民网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 陈振凯)距离过年虽还有7个月,但围绕如何把2012年春节过好,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热议。今天,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国内外众多知名民俗学和文化学专家与会。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座谈会,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出席并致辞。

  陈进玉介绍说,从今年年初开始,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为召集人,部分参事、馆员和馆外专家围绕“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课题,在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考察调研活动。中央文史研究馆还分别于2009年和今年两次组织十多个省区市文史馆,就搞好春节文化活动进行了深度调研。

  本次座谈会,即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就新时期春节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其传承创新规律等问题,进行学术交流与理论研讨。“现在距离2012年春节还有7个月,我们要坚持边研讨边行动,聚焦2012年春节,为把它办得更好、更热闹,多出主意,多想办法。”陈进玉说。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等作了主题发言。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陈鹤良,赵德润馆员,国务院参事郭瑞以及来自部分地方文史馆负责人和各界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座谈。舒乙馆员作总结发言。

  另悉,2010年年初,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第一届“春节文化论坛”,第二届论坛则将于今年第4季度举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6月16日 16: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上海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馆正式亮相
下一条: ·上海举办首届民间艺术成果展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