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昨日在市民文化大讲堂谈《海派文化的魅力》
上海和深圳都是滨海城市,在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上海海派文化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28日下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在市民文化大讲堂谈《海派文化的魅力》。陈勤建认为,上海在近现代能够迅速演变成现代化大都市,令世人所瞩目,海派文化的形成和推波助澜是重要因素。
通常上海人被理解为上海文化圈里的人,包括浙江东部,江苏南部的人都被称为上海人。不过,陈勤建在大讲堂主要谈的是狭义意义上的上海人。上海的文化是怎么形成的?陈勤建说,过去我们有误解,以为上海就是海边的小渔村,元代开始建县,到太平天国之后才发展起来。“上海不仅是一个小渔村,实际上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上海海派文化的形成来源于三种文化,包括原住民文化,特有的多元文化,以及上海文化基因和外地文化基因融合而成的文化。”陈勤建说,上海浦东有六千年文化的延续,原住民文化代表了很深的文化积淀;上海文化同江浙吴越文化联系很密切;西方文化对上海有很大的影响,现代化的东西总是首先在上海落地。
陈勤建说,这几种文化融合在一起,上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待人宽厚崇尚实力。过去有很多人以为上海人排外,实际上上海人不排外。上海能够发展,同本地人宽泛的胸怀很有关系。比如说,上海的医生、教师、船业技术人员,基本上以福建人为主;金融业是广东人当家;安徽人到上海来基本上是做小生意的,等等。第二,上海的文化,讲究精之又精。真正的老上海人对世界产品的认同有自己的标准。上海出现了很多精致、精美的产品。第三个,典雅趋时。两种语言是上海的通用语言,英语和上海话。上海的女性,一般都会说几句英语,在交往中不失自己的身份和风度。上海海派文化还有一大特色,重洋不排内,上海是重洋的。
文化对我们的城市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陈勤建表示,“我感到城市的发展,除了外来文化、先进技术引进之外,一定要和本土化融合,上海海派文化在这个方面很成功,值得借鉴。”
文章来源:深圳文化之窗-深圳商报 2011年5月29日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