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陈勤建:谈重洋不排内的海派文化
  作者:深圳商报 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31 | 点击数:6791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昨日在市民文化大讲堂谈《海派文化的魅力》


 
      上海和深圳都是滨海城市,在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上海海派文化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28日下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在市民文化大讲堂谈《海派文化的魅力》。陈勤建认为,上海在近现代能够迅速演变成现代化大都市,令世人所瞩目,海派文化的形成和推波助澜是重要因素。

      通常上海人被理解为上海文化圈里的人,包括浙江东部,江苏南部的人都被称为上海人。不过,陈勤建在大讲堂主要谈的是狭义意义上的上海人。上海的文化是怎么形成的?陈勤建说,过去我们有误解,以为上海就是海边的小渔村,元代开始建县,到太平天国之后才发展起来。“上海不仅是一个小渔村,实际上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上海海派文化的形成来源于三种文化,包括原住民文化,特有的多元文化,以及上海文化基因和外地文化基因融合而成的文化。”陈勤建说,上海浦东有六千年文化的延续,原住民文化代表了很深的文化积淀;上海文化同江浙吴越文化联系很密切;西方文化对上海有很大的影响,现代化的东西总是首先在上海落地。

      陈勤建说,这几种文化融合在一起,上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待人宽厚崇尚实力。过去有很多人以为上海人排外,实际上上海人不排外。上海能够发展,同本地人宽泛的胸怀很有关系。比如说,上海的医生、教师、船业技术人员,基本上以福建人为主;金融业是广东人当家;安徽人到上海来基本上是做小生意的,等等。第二,上海的文化,讲究精之又精。真正的老上海人对世界产品的认同有自己的标准。上海出现了很多精致、精美的产品。第三个,典雅趋时。两种语言是上海的通用语言,英语和上海话。上海的女性,一般都会说几句英语,在交往中不失自己的身份和风度。上海海派文化还有一大特色,重洋不排内,上海是重洋的。

      文化对我们的城市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陈勤建表示,“我感到城市的发展,除了外来文化、先进技术引进之外,一定要和本土化融合,上海海派文化在这个方面很成功,值得借鉴。”
 

  

  文章来源:深圳文化之窗-深圳商报 2011年5月29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成人礼的遗韵——湖州民间的“罗汉酒”
下一条: ·“表演理论”大家理查德·鲍曼教授将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专场学术报告
   相关链接
·[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毛心韵]儿童绘本与地域文化的再生产
·[陈勤建]非文学的民间文学·[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赵丽莉]赛珍珠《大地》中生育俗仪的淮畔地域风情·[梁珊珊 陈勤建]传统智趣与当代表述:基于绍兴师爷故事活化实践的考察
·郑土有 尹笑非 主编 :《“陈”门立雪:文艺民俗学研习录》·“民俗学的本土话语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
·[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符号的重构 ·[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林琛琛]浙南温州地区民间玩具的地域文化解读·第三届湘鄂赣皖非遗联展将办
·[陈勤建]中国民俗蕴涵的情感与智慧·[林亦修]地域文化研究的人神互动范式
·山东社科论坛:“信息化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研讨会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召开·[沈梅丽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近三十年交叉研究走向
·陈勤建:从传统民俗看文化自信·[陈勤建]当代语境下庙会文化空间整体保护及重构
·[田祖国]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陈勤建:为促进中国民俗学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