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82.8%的人希望强化中国人自己的仪式
——民调选出人们最看重的三大仪式:婚礼、葬礼、升国旗
  作者:记者 王聪聪   摄影/图:朱嘉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23 | 点击数:6997
 


 
3月19日,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成人礼仪式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感恩”成为主题。
图为高三六班的黄欣唯与62岁的大姨相拥而泣。
 

      日常生活中,从毕业典礼、婚礼到葬礼,各种仪式和典礼伴随着几乎每个人的一生。有人认为,如今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44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2.0%的人感觉日常仪式活动缺失仪式感,其中27.6%的人表示“非常缺失”。

      受访者中,“80后”占33.3%,“70后”占34.1%,“60后”占18.1%。

      67.7%的人认为目前秉承传统文化内涵的仪式太少

      上海市某国企职员小团下个月就要举行婚礼了。她想办一个纯粹的中式婚礼,但最后却发现,绝大多数婚庆公司提供的都是西式婚礼服务。婚庆论坛里,年轻人晒出的婚礼服装也基本是婚纱和西装。小团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人们都办西式婚礼?西式婚礼中互许誓言等程序有西方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中国人这么办只是徒有其表。”

      “没有文化内涵”,这也是小团平时参加其他仪式的感受:一些仪式就是领导讲话,听的人昏昏欲睡;一些仪式非要请一些名人大腕儿“压场”,光出场费就是一大笔开支……

      人们怎么看当下仪式的现状?调查显示,69.3%的人认为目前仪式作秀成分多,铺张浪费;68.3%的人认为仪式就是形式主义,走过场;67.7%的人感觉秉承传统文化内涵的仪式太少;52.4%的人表示,当下仪式教育缺失,很多人不了解仪式内涵。

      著名人文学者李汉秋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目前仪式感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传统礼仪曾态度偏激,视之为旧文化、旧传统,要与之决裂。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几代人,仪式的文化传统被割裂了。

      他介绍说,俄罗斯总统卫队分列式是彼得大帝时期创下的,直至今天仍然是国家仪式。韩国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祭孔的释奠礼,已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而我国,基本上没有全国性的传统仪式。

      “很多人还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仪式就是形式主义。”李汉秋说,形式主义是过分强调形式,并不是所有的仪式都是形式主义。好的仪式能起到规范行为、陶冶性情、稳定秩序、引导社会风气的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赵丙祥认为,城市居民仪式感缺失的问题更突出。楼房这种居住方式对仪式的冲击很大,比如现在很少有人会在楼房摆牌位拜祭祖先。城市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一些年轻人回农村老家参加婚礼就很有仪式感,因为有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和习俗在支撑。

      人们最重视哪些仪式?调查显示,“婚礼”成为首选(75.2%),其次是“葬礼”(64.6%),“升国旗仪式”排名第三(49.7%)。

      赵丙祥指出,婚礼和葬礼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生死大事,处理的是相同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从传统文化结构来说,原本就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仪式。升国旗则是新传统,是从上到下贯彻得最彻底的仪式。

      被访者看重的仪式还有: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45.2%),老人做寿(44.7%),入学、毕业仪式(36.0%),祭祀仪式(35.3%),成人礼(18.8%)。仅5.2%的人表示什么仪式都不重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4月21日 07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鹏飞]加拿大印第安人的自立之路
下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警惕打着保护旗号的破坏行为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