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世与起源神话——口头与书面传统的跨文化探索》(China"s Creation and Origin Myths: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in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新书发布会将于2011年5月26日在荷兰莱顿国际亚洲研究所(IIAS)举行。该书由荷兰莱顿大学的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叶舒宪研究员、尹虎彬研究员编辑,由Brill出版社(波士顿、莱顿)于2011年5月出版。
天地如何形成? 人是怎么来的?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神话一样,中国的创世神话揭示了人类如何从混沌中建立秩序,如何在自然里发展文化。一些西方汉学家曾经提出中国无创世神话的观点,连一些中国本土学者也常常重复这一观点。但是,只要细心寻找,你就会发现中国的创世神话,它们藏身于中国的古代文献里,今天还活在中国各地的口头传统中。
自1985年中国神话学会创立以来,中国的神话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过去的25年里,该学会组织和参与了多次神话学会议,其中最精彩的一次就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荷兰皇家科学院(KNAW)2008年10月在北京主办的中国创世神话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小规模高规格的研讨会首次在全世界创世神话比较视野和语境中集中讨论了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国创世与起源神话——口头与书面传统的跨文化探索》收录的论文即来自这次会议。该书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十三位学者的论文,主要内容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部分从几个角度来体现比较研究的实绩。米尼克•希珀的论文从人类起源基本问题出发,探讨世界各地创世和起源神话的材料,从时间、空间、符号角度讨论了一些基本问题。郑在书的“巨人尸体化生神话”提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思考。叶舒宪的“从青蛙到女娲”利用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结合神话的综合叙事功能(即图像、故事和表演功能),认为青蛙/蟾蜍是新石器时代欧亚大陆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中国第一个史前神话女神——女娲的原型。那木吉拉从阿尔泰文化中“不死水”神话角度,提出了一个比较神话学的话题。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创世神话。高丽芬给出了一个由文字角度来阅读楚帛书和分析其神话母题的范例。吴晓东的论文提出关于“盘古和三皇起源”问题的独特观点。陈连山重提“鲧”“禹”神话与“潜水捞泥”神话的假说,重点考察了当代中国学术界关于神话的分类问题。
第三部分集中讨论口头传统和少数民族多样文化中的创世神话。乌丙安的“中国创世神话的大发现”,呈现了许多少数民族神话材料。王宪昭的“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分类”一文,使人们对中国的口传神话宝库有了大致的了解。刘亚虎的论文以人为本透视中国创世神话,认为中国神话隐含了哲学和道德学说。杨利慧提出“表演神话”的观点,从庙会表演的一则神话分析了它的文化功能。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的分析,给出了一个苗族和彝族创世史诗的环境保护意义,强调从本土的角度考察人类的生态教训。
本书试图在几个方面努力扩大学术视野。首先是更加重视对当代口头传统中的神话研究;第二,更多地运用比较和跨学科(包括哲学、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等)和跨文化的方法,以突破人们旧有的关于神话的看法。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突破了封闭、狭隘、单一文化观点的神话观念;第二,突破了传统的以中原汉族为本位的文化观念,驳斥了中国无神话论。第三,为学术界传递口传神话和中国的少数民族神话的丰富内涵,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以下为该书的目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1-04-28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