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userfiles/zgnh.jpg)
千余年里,年画是中国人必不可少和喜闻乐见的画种。
然而岁月更迭,所有的年画产地在20世纪末相继陷入困境乃至绝境。
文化抢救让中国年画绝地重生
“今天,有一种美妙的感觉:我们在春天里感受到一种秋天收获的气息,收获的喜悦。历时9年对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全国木版年画的普查、抢救和科学整理,终于划上圆满句号。这便是摆在我们面前22卷大型图文集和14卷口述史所囊括的全国所有活态年画产地的文化档案,完成这场空前的、全国性、地毯式和超大规模文化抢救和保护,我们为国家做了件事尤感欣慰。”
4月1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成果”发布会上,满含深情地说出这样的话。
历经田野调查的艰辛
只为“抢”回将逝的文化
上周,中华书局的编辑告诉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最后一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平阳卷》出版了。听到这个消息,冯骥才一瞬间感到身上一块石头落下来了,整个人轻了。
想到9年间,他带领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抢救办的中国木版年画普查队伍,风里、雨里、雪里、烈日下,翻山越岭,奔波于大地,走村串乡,挨门逐户,寻访遗存,记录信息,口述调查,然后是资料论证,分类整理,档案编制。在他们出色和坚韧的统一协调中,还有数不清的论证、启动、交流、研讨、推动。冯骥才说,一想到这些就“百感交集,这些画面一闭眼就会动人地出现在眼前”。
至今,冯骥才回忆起当时一次木版年画的抢救过程,还是感慨万千。木版年画保护工作刚刚开始时,冯骥才从河北民协主席郑一民口中偶然得知,武强旧城村里一处民居屋顶上藏有多幅年画古版。冯骥才顿时升起一团美丽的猜想,在古版画几乎消失的今天,冯骥才像是听到一个金子般的消息。但是,此时的冯骥才恰恰成为无孔不入的文物贩子的跟踪目标,因此,虽然有了目标还不能靠近,以致冯骥才和武强县委书记提到这批古版时,只能用手指指头顶,暗示屋顶古版。后来得知,这处民居曾住过一位贾姓版画世家,在屋顶秘藏了300多幅古版。就在冯骥才紧张筹备古版挖掘的时候,突然接到天津杨柳青画师霍庆有的电话,说有个古董贩子向他放话,只要他肯出钱,他就能把这批古版弄到手。冯骥才立刻转告县政府,县里很快派了警察保护,“抢救”真的变成了“抢”。最后,贾氏后人贾振邦因遵循古训“不许贩卖”,将所有古版悉数捐出。而此后的9年间,像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说也说不完。
冯骥才说,“虽然我们做得并不一定完美,但我们一口气憋在身上,从没有泄劲,从头到尾,直到完成。特别是接续完成的所有重要产地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工作之后,我们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即完成了农耕时代中国年画终结式的总结。”
科学的设计立体普查
文字拍照录音录像“一起上”
在国内日益强化的城镇化的热潮中,原有的村落生活发生解体,愈来愈多刚刚整理好的非遗,重新陷入新一轮可能会失去的危机。为此,2002年,中国木版年画的普查在各地同时和全方位启动。
冯骥才介绍说,当时,我们在文化史上从没有对民间文化做过这种时代性和总结性的普查。虽然我们有举国体制的优势,但很少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凭借。过去的美术普查是有形的,这种非物质的文化普查是无形的。由于第一次做,没有经验,缺少专家――大多数产地没有专家。但是,9年的文化实践却使我们在全国各地锻炼出一支对自己的乡土文化了如指掌、充满情感,并具责任感的队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民网 2011-04-22 13:0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