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中国木版年画的终极呈现
  作者:张稚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25 | 点击数:8672
 

  木版年画首先是非物质遗产

  木版年画向来是作为民间美术被关注的。其实,它非遗的成分很重,大脑记忆、手工技艺两部分都是无形的、易逝的,可谓有传承人在,某类年画就活着;没有传承人,这类年画就消亡了。

  就拿开封年画传承人郭泰运来说,他13岁到“云记”门神店当学徒,19岁单干,自立“泰盛画店”,是印画的一把好手。年画在旧社会很值钱,他干两个月就能买下全家一年的口粮。那时,农家再穷过年也得贴门神。年成好,家里有十合门(10对双扇门),就买十对门神。大门上贴《秦琼敬德》、《岐山脚》,正房门上贴《五子登科》,《马上鞭》一般是下房贴。有的穷人家,腊月廿七八早早贴上门神,债主看人家过年了,就不进屋要账了。

  年画的制作,首先是制版,用老梨木阴干,经很多工序后刻版,心情好、精神好的时候才刻脸。印画时要先调色,第一道印黑,二道黄,三道红,四道印绿……印时动作必须又协调又快。然后还要晾画、码垛,每道工序都有窍门,不是聪明人、没认真琢磨过就没法做好。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画店成了生产合作社。“文革”的时候,在书店街路摞得跟小山似的年画老版,一下全烧完了。

  2002年中国民协进行全面普查时,发现年画产地急剧萎缩,有的产地已没有活态的存在,大多没有后继之人。许多年画中的含义无人能解,民间记忆严重中断。古年画和古版遗存也寥若晨星,桃花坞的古版几乎片甲不留。城市化、现代化也对年画形成巨大冲击。朱仙镇“天成老店”传人尹国全老人是刻版高手,“文革”中用纸刻印出来的粗糙灶王依然有人买,然而近年来祭灶风俗衰微,年画市场萎缩了。杨柳青年过八旬的杨立仁老人,每逢祭灶日前,挽起袖子挥刷使墨,每种印100张,不为卖,只是过过手瘾送送人,其中寂寞,可想而知。

  文武门神、世俗生活画、戏剧故事画、灶神财神等神马画……形形色色的木版年画,带着不同地域和时代的气质,蕴涵着鲜活的人文气息,携带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密码,就这样变成了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谁也没想到,抢救工程竟然一做就是9年。素有名望的20个年画重要产地,形成19个卷本。遗存不多、几近衰亡的20个小产地的代表作(包括台湾、澳门地区),收录于《拾零卷》中。在《上海小校场卷》中加入了石印“月份牌年画”,表现了木版年画被外来石印技术终结的历史。

  今天,经过多年泥泞跋涉的田野调查和翔实科学的梳理记录(文字、摄影、录音、录像四合一),中国木版年画有血有肉、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农耕时代中国木版年画的文化遗存终于被“一网打尽”。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4月2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出版
下一条: ·《中国创世与起源神话──口头与书面传统的跨文化探索》新书发布会将在荷兰莱顿举行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王海娜]佛山木版年画中的神衣及其民俗事象研究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孙芳]年画的流动: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的研究
·[孙冬宁]画中有戏·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张宗建]鲁西南地区年画画店、产地及文化区研究
·[孙芳]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文化空间的建构·[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