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张氏宗族:传说、族谱与祠堂
浙江师范大学民俗学学术沙龙第4期
时间:2008年5月13日
地点:浙师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主讲人:浙师大学民俗学2007级研究生张彩霞
一、宗族与村落情况介绍
富阳市东洲街道张家村,位于富阳城东南19里,南临富春江。原包括张家埭、官房、五编户、老沙四个自然村,现有人口四千余人,其中大房(长房)人口最少,仅147人,而二房人口最多,有2087人。村落中绝大部分为张姓,另仅有沈、朱、陆、陈等四姓9户。明代时张姓即在老沙定居,后聚族而居,逐渐形成张家村。富阳张氏宗族是指以张家村为中心,辐射附近村落的张氏六房支的总称。张氏数世聚族而居,家族观念十分强烈,历史上修建有张氏祠堂与族谱,但文革后全部被毁。2007年初,张氏宗族成立族谱委员会负责族谱的修订。到今年五月,初期的人物档案已经修订完成,而对于村落中的人物故事、传说等内容也在进行收集与确认工作。伴随着新一次族谱的修订,村落中的一些传说也相应修整,而对于祠堂等表现家族共同体的象征物也给以了特别的重视。族谱的修订满足了大家对于家族辉煌历史与家族共同体的想象,同时也增强了大家的家族身份认同意识。
二、宗族杰出人物张作楫简介及相应的三个传说的比较
张作楫,崇祯元年进士,后官至光禄寺卿。他作为宗族杰出人物,很多与之有关的传说长久在村落中流传。在调查中收集到三个比较典型的传说,并进行比较。(1)张作楫的死因与其坟墓所在地。在族谱修订之前,普遍认为其殉国而死,墓地位于何处不明。但是随着族谱的修订,民间精英利用多方资源,查找到其墓,并于今年清明节组织村落中200余人前去扫墓,因此民间相应的传说也进行了修正。(2)关于张作楫姓名与一座山的传说。所收集的传说中,渗透了十分强烈的风水观念,但对比两位讲述者(一为小学文化程度,一为小学校长),可以发现民间文化精英在话语上的主导地位。(3)两座桥与两个村落的矛盾。张家村与陆家浦村相邻处有两座桥,一名“高桥”(张作楫放桅)一名“下马桥”(张作楫下马),均表现为两个村落的矛盾,并涉及通婚圈。关于村落矛盾民间解释为灌溉用水的冲突,而民间文化精英则概括为村落名人间的矛盾。
三、张氏族谱相关内容
张氏族谱原修订情况不明,而前一次修订在丙戌年,即1946年,距今62年,共有20余册。文革期间宗谱大部分被烧毁,其中有5册散落,被人收藏至今。现在的族谱就是在此基础上修订的,主要集中在近60年。这次族谱修订并不是民间百姓的自发行为,而是富阳市政府的家谱委员会,于2006年下半年发布文件,要求有基础的都重新修订族谱。张氏因此成立家谱委员会(自发性组织)负责此事。其中会长为原乡党委书记,其余三个负责人均为村内小学退休教师。此次修谱亦产生一些新规则,如女儿可以上谱,出赘者上谱自由,入赘者记其妻名等。族谱原一式两份,一份保存于祠堂,另一份由族长(家族中辈分最高且年龄最长者)。
四、对于张氏祠堂的追忆
张家祠堂具体修建于何年,已经没有人能够回忆起来。但多数认为应与第一次族谱修订的时间不相上下。拆毁前的祠堂为二层三进式房屋,据了解这三进亦有新旧之别。祠堂进门后第一块匾额为“光禄寺卿”四字,民间记忆为绿底金字,但分析后认为青底可能性更大。并补充富阳地名中的道教文化色彩。
五、探讨交流
对于本次沙龙中的一些问题,各位老师都给予了指正与指导。如陈华文老师指出通过不同时期村落传说的差异性,即传说的逐次修正过程,可以探寻家族历史的演变。对于村落耻辱事件如何转变为客观化叙述应更予以关注,而对于村落矛盾的内容需要对方的资料作为补充。宣炳善老师指出道家、风水与家族三者相互联系,富阳地区风水观念尤为盛行,因此研究富阳的家族,必须把富阳的风水观念作为宏观的社会背景来考虑。同时指出除了注意宗族形式之外应该关注宗族的功能,还推荐阅读村落与家族研究方面比较优秀的书籍。陈映婕老师指出村落争夺中除了自然资源的争夺之外也包括文化资源的争夺,因此不可偏废。另外她与王巨山老师同时关注祠堂在村落中的位置问题。即是否存在因人口的扩张导致祠堂位置由位于村落底部向位于村落中心演变的情况,还是本身即为家—村—祠堂的三级聚落形式。这些内容都是我在后面的整理与再次调查过程中应该积极注意的。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