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哈佛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所主办的2010年“知觉与行动”北京研讨会”于12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104教室举办。本次研讨会的议题包括:(1)涉身性与合理性;(2)概念意向性与运动意向性;(3)行动和知觉经验;(4)行动中的理由、概念和规范效力;(5)知觉的概念内容或非概念内容。
1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韩东晖教授致欢迎辞,刘晓力教授主持会议。哈佛大学哲学系系主任Sean Kelly教授做了基调报告,上午的发言人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陶孝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唐热风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院黄翔副教授。
陶孝云首先介绍了Dreyfus-McDowell关于“知觉与行动的”争论。该争论源自哲学家Hubert Dreyfus和John McDowell发表的一系列的文章,其中涉及到心灵、经验和行动的争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之间的交融。
Kelly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运动意向性行动的逻辑看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报告主要围绕运动意向性行动(motor intentional activity)的独特性展开,以梅洛--庞蒂的关于“把握”(grasping)和“指向”(pointing)两者的区分为基础,Kelly教授给出了大量的分析,并着重探讨了运动意向性行为独特性的逻辑形式。报告主要是利用(因一氧化碳中毒产生视觉缺失的病人)D.F案例来讨论这样一种意向性(intentionality)——即运动意向性(motor intentionality),这种意向性是不承认内容/态度上的区分;关于运动意向行动,肖恩教授认为世界是以涉身性的语词得以呈现的,对于运动意向行动,没有独立地、可指明的特征来描述。报告的中心论点是运动意向行动的逻辑形式在结构上与意向状态是不同的,而这一论证的展开是围绕着D.F的视觉缺失展开的。广义来讲,D.F案例对传统的意向性解释提出了一个问题,因为传统进路对于意向性的解释假设了像信念、欲望以及感知等心理状态(mental states)与它们所使用的语言行为(linguistic act)享有共同的本质意向性特征。那么在D.F案例中,我们就很难解释她在视觉感知中对物体的经验报告的能力与她参与运动意向性行动的能力之间存在的完全分离。
唐热风在报告《经验、世界和信念》中为信念论(doxasticism)作了辩护。信念论认为,进行经验就是进行相信,经验是有意识的、概念化的信念。唐热风的辩护分为四个步骤:(1)我们经验什么?具有经验就是具有关于世界的经验。唐热风将这一点称为世界依赖论题(the world dependent thesis, WDT)。(2)我们如何经验?具有关于世界的经验就是以一种确定的方式(意向论)将世界作为世界来经验。(3)什么使得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经验?我们通过运用概念的能力以这种方式经验。将世界作为世界来经验就是在经验中运用概念的能力(概念论)。(4)经验的本质是什么?经验都是信念的。
黄翔作了题为《有条件的可供性意味着表征的非概念内容吗?》的报告,报告主要是反驳Jan Alm?ng的论证——J.J.Gibson的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与 McDowell的知觉表征内容是完全概念化的论点不相容。黄翔认为,Alm?ng的论证是失败的,因为他所刻画的有条件的可供性的知觉内容的概念不能既是表征的又是非概念的。
下午的报告发言人有浙江大学哲学系的任会明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田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刘晓力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王华平副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姚大志助理研究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郭鹏副教授。
任会明在报告《经验和意识》中考查了Ball的论证:(1)知识论证需要现象概念(phenomenal concepts);(2)不存在现象概念。任会明认为这两个论证都是失败的。实际上,知识论证需要我们关于现象经验的直觉;对这种直觉的最好解释似乎需要一种特殊类型的概念。另一方面,表征理论的现象特征好像是正确的。我们通过红色感觉辨认红色。红色是经验的一个表征属性,而不是一个固有属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 2010-12-23 16:57:00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 2010-12-23 16:57:0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