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李河:“礼”在现代社会礼被异化成了“礼物”
  作者:李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3 | 点击数:9276
 

李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经典重读

  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左传》昭公五年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

  《孟子·万章下》

  礼,不同、不丰、不杀。《礼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

  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礼记》

  【现代社会越来越“无礼”】

  现代社会越来越“无礼”,它所奉行的规则,一个是官本位,另一个则是低级的市场经济下的欺诈原则,所以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就会时常感到坚硬。而礼,正是改变坚硬,让社会变得温和、温馨的东西。

  但重建礼仪并不容易,因为首先需要改变的,不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而是整个社会所奉行的规则。要使现代社会重新“重礼”,必须要建立一个符合现代人际关系的示范生活,这种规则不是市场的交换、欺诈,而、是彼此尊重、诚信。

  同时,对于传统社会中的“礼”,也要懂得取舍,要继承,也要转化,它发自内心、个人修养以及节制等相关的内容,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而它代表等级制度的那一部分,则是我们要摒弃的。

  【诚信是“有礼”的前提】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传统社会则是人治社会,但这不代表着传统社会中的礼不能和现代社会所融合。

  实际上,文化永远都是一个继承和融合的过程,之所以有人觉得传统的“礼”不见融于现代,这是因为他把低级的市场经济社会与现代社会混为一体了,前者是以欺诈和掠夺为规则的。而真正的、健康的市场经济,是以诚信为前提的。《礼记》里说:“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这里面就说到诚信,其实在一个社会里,任何事情,任何领域都是需要诚信的,它们是共通的。

  所以,人们有发自内心的互信和尊重,那么自然就会“有礼”;反之,人们信奉欺诈和掠夺,即便有礼,也长久不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晨报 2011年03月03日 10:05

上一条: ·[朱四倍]“传统年”正名未必能挽救“年味淡”
下一条: ·冯骥才委员:莫让“非遗”保护变成“面子过程”
   相关链接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
·[王硕]城乡交互视野下礼簿中随礼法则的延续与重建·[彭树欣]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的礼
·[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刘天佐]从“四时历”到“四时主”再到“天老爷”:“四时主”信仰与祭祀传统的演变
·[刘德增]与俗同好恶:齐国的民俗方针与民俗·[刘晨]“墓神”后土的诞生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金茹雪]传统开学礼在当代的变与不变·[焦洋 李耕]祈雨之礼与致雨之术
·[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
·[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邓艺梅]玩的是灯、演的是舞、妆的是戏、讲的是礼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