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中国网事:网络能否找回“失落”的年味?
  作者:记者 王蔚 陆文军 李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2 | 点击数:4590
 


  新华网上海2月11日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王蔚、陆文军、李烁)刚刚过去的兔年春节长假,微博拜年、视频拜年、网络春晚、网“晒”幸福等,各种符号、文字、图片、表情以及特别的兔年新语,在网络上幸福地漫天飞。互联网把中国人春节的文化习俗放在一个新的交流平台上,创造了一些新“年俗”.

  与此相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春节长假刚过,登录论坛、贴吧、微博发现,不少网友在网上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人还在乎年味吗?城市化进程是否冲淡了那些古老的年符号?网络能否找回“失落”的年味,引起了人们的探寻和思考。

  网上春节有声有色,新“年俗”自我“给力”

  微博拜年成为2011年最时髦的拜年方式,名人们用微博给自己的粉丝拜年,分享过年的心情,亲朋好友则用微博互相拜年,祝福和喜庆的春联图片或者视频不仅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还节省了过去短信拜年的成本,让今年春节期间的微博网络社区氤氲出一股股浓浓的年味。身在异国他乡无法在春节回家的人们,还能通过即时聊天、视频等各种网络通讯方法和自己的家人进行“面对面”的网络拜年。

  在2011年,网络春晚开始成为继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又一项中国网民过年必看的娱乐节目之一。从大年初一至初六共播出6场,每场看点不一,各有亮点。与电视春晚不同的是,网络春晚上除了演艺明星之外,更多的是草根达人和网络红人的登场,比如有绝技绝活的报刊亭老板、环卫工、送水工、服务生、上班族等纷纷亮出才艺,语言类节目则充满了网络语言,借助强大的微博墙、网友给力团以及奇妙无比的草根创意,网络春晚更精彩也更亲民。

  兔年伊始,“兔子”当仁不让成为主角。诞生于王卯卯笔下的国产卡通“兔斯基”可谓最热门的娱乐人物。在互联网上,兔斯基的相关链接已经达到上千万个。兔年新春,由酷酷的兔斯基担任主角、龚琳娜演唱的《忐忑》成为“拜年神曲”,让亿万网民在春节里捧腹大笑、充分宣泄了一把欢乐的情绪,也从曲调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中的“兔”所具有的那种上蹿下跳、不安分的精神气质。

  网络不仅让祝福充满情趣和快乐,而且将人们的情感交汇、串联、凝聚。长假即将结束,归家的游子又将远去,网络上,微博上,网友纷纷“晒团圆”“晒幸福”;也有80后集体晒春节账单,从几百元到上万元的过年花销,凸显了年轻一代的“年关”经济压力,这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也让更多人理解他们。假日尾声,“向日葵”成为网络热词,“兔年里,我要做一朵积极的向日葵,给点阳光就能灿烂。”不少网友把简单而快乐、知足而奋进作为新年积极生活方式的标签。

  “网络年味”能否温暖现代人的心?

  “现在人们抱怨年味淡了,其实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元者告诉记者,民俗活动本身就是老百姓生活精华的保留,而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实际上是中国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积累下来的传统习俗,但由于目前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人对传统民俗的“敬畏之心”也自然而然有些回落。“但在乡间,在扎根故土的老一辈人那里,对传统民俗依旧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过年的气氛依然很热闹。”

  新浪网网友“国乐于丹”对此也表示赞同,留言称:“现在都抱怨年味淡了,其实仔细想想,是社会发展了,对原有的习俗也有一个筛选。”

  而在不少民俗专家眼里,与时俱进是年俗发展的生命力,网络春节这一现代流行方式也在民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认为,目前,网络已渐渐成为春节民俗的新元素。尤其对年轻人来说,“网络春节”极富吸引力,提供了更丰富、更多元的选择,并带来不少便利。他举例说,视频拜年、微博拜年等方式就可以让国外游子“一家团圆”,传递温暖和爱意,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网络春晚也是适逢其时的一道年夜饭大餐。”郑元者说,社会发展的多层次“脉动”催生出不同的文化需求,而具有“草根化”、“多元化”面孔的网络春晚张扬了不同群体的个性,让他们尽情地享受到了“中国式狂欢”.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副所长田兆元教授也表示,春节是一种精神信仰的建设活动,讲究对家庭、社会的感恩。而网络作为一个新兴交流平台拉近了时空距离,能让“大爱”传播半径更大,覆盖面很广,成为兔年春节的新亮点。

 

  文章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2月11日

上一条: ·烟花爆竹“禁放结合” 专家:限时限址还要限类型
下一条: ·乌丙安:非遗法出台有望为“申报热”降温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王楠楠]“赛博迎财神”:数字青年微博转发迎财神的考察分析
·[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
·[程萌]网络游戏中民间叙事的传统化实践与文化认同·[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