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朱四倍]“传统年”正名未必能挽救“年味淡”
  作者:朱四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8 | 点击数:4290
 


        春节是中华民族极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一个个古老的习俗,构成了春节浓浓的年味儿。近期一项对1280名公众的调查却显示,93.6%的人感觉现在年味儿变淡了。 尽管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差别较大,但仍有84.0%的人赞成城市里过年放鞭炮。

  正如作家肖复兴所说,取消鞭炮是对自己文化的不了解、不尊重。我们应该让更多人认识到,烟花炮仗给“年”带来的快乐和仪式感。但是,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所建议的“应尽快恢复春节‘年’的叫法”能否达到挽救“年味儿淡了”的理想呢?

  93.6%的人感觉现在年味儿变淡了并不是今年才有的现象,相反,是公众越来越集中的感觉。如果我们承认“官方叫春节,民间叫年,两套语言系统的分裂不利于文化的长期发展”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话,那么,“年味儿变淡了”就是一种折射,而站在找回文化记忆的立场上,“应尽快恢复春节‘年’的叫法”真的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吗?

  毫无疑问,“现在的民俗,感觉更像是花里胡哨的点缀,就好比馒头上点的红点一样。这不是对民俗应有的态度。”但是,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改变称呼,还是前些年出现的“保卫春节”呼声,都难以改变年的文化色彩越来越淡的现实,尽管这种现实有着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春节是一种文化的缩影,其中的习俗、礼仪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影响。几千年来,人们把心灵的祝福不断融入春节,使之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笔者以为,传统的春节通过代代传承,除了文化的象征,还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笔者以为,复兴传统节日,加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并非就是对传统节日过法的“照搬照抄”,否则就是南辕北辙,就是对时代发展和变化的漠视,这同样是一种误区。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先生曾指出,民众的利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情感的。而情感的需求往往会被忽略,会为满足外在的物质利益所替代。而对春节文化来说,“改变名字”并非是当务之急,相反,注重公众的情感需求,满足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才是正道。

  春节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继承,更需要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扬弃与创新,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这样才能成为开放的节日。我们应该重视传统中具体的年节民俗事项,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年俗细节共同营造了年节的祥和氛围。

  在全球化与商业化的浪潮中,春节的变化正在发生。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只要我们经营得法,它就有着巨大的文化增值潜力。但如果以为改变称呼就能挽救“年味淡”,恐怕也是一相情愿的想象。

 

  文章来源:深圳晚报 2011年02月16日

上一条: ·[杨雪梅]我们的如何成为世界的
下一条: ·李河:“礼”在现代社会礼被异化成了“礼物”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