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烟花爆竹“禁放结合” 专家:限时限址还要限类型
  作者:记者 常红 杨文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8 | 点击数:7996
 


  今天是元宵节,晚上全国将再次出现燃放烟花爆竹高峰。回顾刚刚过去的春节,北京就有2人死亡388人受伤,其中1人摘除眼球。初一至初五五天内全市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警198起。

  据公安部消防局的数据显示,从2月2日零时到2月3日8时,不到两日,全国共发生火灾5945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00多万元,环保部门监测显示,全国86座城市中,有27座城市因燃放烟花爆竹致空气污染。

  “元宵节到了,您是否支持燃放烟花爆竹?”人民网的调查结果,截至16日13时,共有16527人参与,43%的网友“支持”燃放;53%的网友不支持,认为会带来污染或火灾;2%的网友认为无所谓。

  由“放”改“禁” 再到“禁放结合” 支持与反对相差10%

  有网友表示,从众心理“作崇”下的燃放烟花爆竹,“百弊无一利”,付出了没有实在的回报,得到的是仅仅一种精神的慰藉,这是一种“精神鸦片”.而调节心理的方式有多种,并非仅仅燃放烟花爆竹一种。燃放烟花爆竹下的中国大地,如果平均每人10元,全国就有亿万血汗钱化成灰。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施爱东博士说,“之所以支持与反对燃放烟花爆竹相差10%,表明参加网络投票的人,大多数是想要强烈表达自己愿望的,是想要改变现在的燃放现状的。”

  “但是,北京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几年后,有人开始反对;燃放几年后,又有人不赞成了。这说明,民俗是会改变的。”,施爱东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北京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这个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春节的记忆里没有烟花和爆竹。现在过年可以燃放了,他们因此听不清赵本山的小品了,睡觉被吵醒了,空气、环境被污染了,烟花引发的大火灾出现了,所以,他们不喜欢燃放烟花爆竹的春节了。”

  而一些老年人、中年人以及非禁放省市的青年人,在他们的记忆中,提起春节,就想起了那些与“花”“竹”有关的日子。淘气的男生点燃一枚小鞭炮,嗖的一下扔到女生脚旁,看着呜呜跑掉的背影,让男孩儿引发一阵坏笑;“谁敢把鞭炮举在手中放”,男孩儿们在伙伴中,放肆地攀比着自己的勇敢;把爆竹插在牛粪里,“嘭”一声过后,过路人被淋了牛粪,孩子们的诡计得逞啦,哈哈哈地再次陶醉在快乐中……想到春节,烟花爆竹,曾经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和春晚一样、新衣服一样,不可或缺的记忆。

  “过年大家追求的是有声、有色、有味道、有气氛的节日,如果听不到鞭炮的声音,大家会不习惯。鞭炮禁放不符合中华民族的节日心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萧放就表示,烟花爆竹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人们在燃放鞭炮的过程中寄托了和平、幸福、美好的愿望。

  记忆在变 民俗在变 燃放政策的变化也是必然

  北京市打算禁止春节放鞭炮,事前曾征求过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意见,钟先生不同意,但最终还是禁了。钟先生很不满地说:“他们没有听我的话,我听爆竹听了80多年了,现在春节听不到爆竹声,我很难受。”

  现在,虽然烟花还在天空绽放,爆竹还在“噼啪轰隆”作响,但是,很多人感慨,今日的烟花爆竹,再也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人一代又一代,民俗也随之改变。

  “支持还是反对,没有客观的标准,伴有很大感情因素在里面。人们的记忆在变,民俗在变,政策的变化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不变才是不合理的。”施爱东说,“由‘放’改‘禁',再到’禁放结合‘,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在寻找平衡点,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施爱东建议,“对烟花爆竹的燃放,不仅要限制时间和地点,还要限制烟花爆竹的种类。现在的爆竹比过去的威力大多了,里面的化学成分也有所变化。以前就算严重的,也就是把手炸得出血,而现在的大型烟花爆竹,燃放不当很容易发生生命危险。所以,限制烟花爆竹的种类也很重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11年02月17日 14:21:4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GDP
下一条: ·中国网事:网络能否找回“失落”的年味?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