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一周年,文化遗产志愿者队伍建设纳入主管部门议事日程,文物“三普”取得重要进展,灾后文物重建成绩显著,关于名人资源的争夺此起彼伏,围绕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争议不断……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我们既看到政府与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公民参与保护的热情日益高涨,同时也注意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
《办法》实施一年,效果不一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当前文化遗产的处境确实尴尬:当地方经济发展有需要时,文化遗产被当做“敲门砖”,而一旦被视为城市化进程的“绊脚石”,又马上会遭遇毫不留情的鄙弃甚至出卖。无锡小娄巷、杭州百井坊、南京仓巷,这些尚未拥有明确的文化遗产“护身符”,却显而易见地仍然保留着许多属于所在城市最初记忆的老街巷,已经成了地方商业开发的牺牲品。
为了能够对此类历史遗迹进行及时保护,2009年10月1日,文化部颁布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在强调文物认定是地方文物行政部门的行政职责的同时,明确了文物的所有权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样可以申请认定不可移动文物。随后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贯彻实施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办法》实施和执行的细则。
如今《办法》施行已经一年有余,在各地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应,有些地区实施效果甚佳,有的地方则是施行效果平平,究其原因,《办法》的实施效果与各地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直接相关。受到损毁的待认定历史遗迹多处于城市涉及拆迁的区域,文物行政部门管理权责有限,在处理有价值的历史遗迹的保与拆问题上常常并非最终的决策者,对于此类保护问题,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地方制定的城市建设规划虽然充分参考了文物行政部门与社会公众的意见,但是最终建设时,原本的保留修缮项目还是被拆除了。
名人故里之争被叫停
通过发掘当地名人资源发展经济的做法,各地已是屡见不鲜,然而,一些地方对于名人故里的争夺,却显然已经走偏。
2010年,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湖北安陆和四川江油从2009年8月起开始了李白故里之争,双方的争闹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最后竟然闹上了公堂。之后,名人故里之争也越发离谱,从李白这样有据可考的历史人物,到孙悟空一类虚构的文学形象,从子虚乌有到无论香臭美丑一哄而上,西门庆故里也成为争夺之地。
面对名人故里之争的混乱局面,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一些地方从这种不正确的政绩观出发,在市场动力的负面作用的推动下,把这个事情搞得走偏了。故里之争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庸俗化,文化部决定下文件将其叫停。
有学者将此类名人故里之争形象地比喻为文化啃老,从中我们窥见如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困惑,各地打着传承历史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竞相争抢经济利益,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同时对于城市而言,不自觉地将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发展的跳板,为城市的发展过多地捆绑上历史文化因素,体现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如果总是把心思花在如何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上,恐怕结果只能是徒有光鲜外表,而无结实枝干。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0-12-1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