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4137周岁诞辰。上万名北川羌族同胞聚集在大禹故里禹里乡,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公开祭拜等形式,纪念华夏先祖大禹的4137年诞辰。这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北川羌族同胞首次自发举行的大型民间祭祀活动。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长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耿纪朋、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主任李德书等人参与了祭祀活动。
四川省北川县是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每年当地群众都要自发举行祭祀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祭禹的主要方式是庙祭。这是自唐代以来就在北川相传的纪念方式,千年不绝。祭祀的队伍一早就在乡政府前的禹王广场集合。来自十里八乡的羌家儿女,都投入到了这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中。白什乡的马马灯、板凳龙和马槽乡的唢呐锣鼓队、青片龙灯、许家湾十二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路展演,向禹王庙行进。沿途挤满了参与祭祀活动的民众。
10点整,祭祀活动正式开始,人们向禹王献上三牲供品,并举行了“送大蜡”仪式,将一对巨大的蜡烛敬献给禹王,求禹王赐福免灾。参与祭祀活动的专家学者也依次在大禹塑像前敬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等单位和大禹文化研究机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家、学者向大禹塑像敬献花篮。祭祀活动结束后,众多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在大禹神像前敬香,祈求平安。
在“5·12”大地震中,北川受损严重,为确保灾后重建的推进,大禹祭祀一度搁浅。今年,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组织下,此次大型民间祭祀活动得以顺利举行,展示了震后一个崭新的北川、一个重新出发的北川。规模盛大的祭祀和游行表演活动更是集中展示了具有浓厚北川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充分展现了群众灾后重建家园的精神面貌。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0-08-2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