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川的“三国”
1991年,清华大学的青年教师刘晓峰东赴日本留学。当时日本人拍的大型动画片《三国演义》正当走红。他在片中看到,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刘备竟然还有个恋人跟他缠绵悱恻,“当时都看傻了,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看着都陌生的《三国演义》”,刘晓峰说。
动画片《三国演义》的脚本,源自吉川英治写的《三国志》。
吉川写的《三国志》,虽然还叫“三国”,但已经是重新创作了,在他的笔下,中国的“三国”,变成了日本的“三国”。用刘晓峰的话说,“三国”到了这一阶段,对日本人来说,已经不是外国文学,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学。
吉川曾经当过每夕新闻社的记者。1923年东京大地震,报社倒闭,吉川干脆就当了自由作家,在各报刊上连载长篇小说。他的《三国志》是从1939年8月开始在《中外商业新报》上连载,一写便写了4年。刚刚写了半年的时候,出版社就开始出单行本,后来又不断以精装的全集本或便携的文库本等形式再版——当时正值中日战争,但却没有影响它在日本读者中的阅读热情,它更成为日本战后三国热的源头,后来日本的三国题材漫画、动画片、电子游戏等,大都从吉川的《三国志》中脱胎而出。
如果让中国人去读吉川的《三国志》,第一个惊讶,是他给刘备的身世加了那么多的细节故事,生生多出个人物——刘母。这是为写刘备的孝顺。他是在为母亲买茶的路上,遭遇“黄巾贼”的抢劫,幸亏有张飞相救。后来他们在一个庄上避难时,刘备就碰到了“白芙蓉女”,两人一见钟情。刘关张三结义之后,关、张二人还曾为“主公沉于女色”发过愁,幸亏后来刘备表示他虽“相恋是真心的,但岂可为一女子而丧大志……”
中国的《三国演义》中,几乎没什么女性形象。吉川毕竟是位现代小说家,懂得爱情乃是现代读者不可或缺的一道主料,他开始为主人公们编织爱情故事。其实到了今天光荣的《三国志》游戏中,女将们更是一大片,而且虽说在“武力”上得分不高,但“政治力”和“智力”常常不差,俨然撑起小半边天。
吉川对《三国演义》做的另一个现代化改造,是以“科学”来破除“迷信”。比如诸葛亮借东风这件事,吉川以“孔明知道因大海潮流与南国气温的关系……故此他确信近期内必有东南风刮起”来解释,这倒与今天拍三国故事片或电视剧的中国导演们做的事异曲同工。
但吉川版《三国志》与中国《三国演义》最大的不同,是对曹操的处理。
上文已经谈到,在早年传进的三国故事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诸葛亮敬仰颇深。而吉川更是把“三国”看作是两大英雄的对决:曹操与诸葛亮。用吉川的话说:“人们对三国故事的真正兴趣,却无论如何都必须待曹操出场后才能真正开始……曹操起着一种引领全局的主角作用。”也就是说,虽然当时中国群雄并起,但真正左右局面的,是曹操。但是,等诸葛亮登上故事舞台后,曹操被迫让位了。赤壁一战,使曹操再也无法实现他统一中国的宏愿,曹操让位给了这位来自襄阳郊外的一介青年布衣。“简而言之,三国故事始于曹操终于孔明,是这两大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
那么刘关张呢?他们还是主角。但却不是故事的核心主角了。他们还是正面形象,但却只是英雄群像中的一员。刘、关、张,分别代表着“仁”、“智”、“勇”。刘备的“仁”和张飞的“勇”,与中国人的印象基本相同,但关羽的“智”,会让中国人颇为诧异。对此,旅居日本的中国作家萨苏这样解释道:在日语中,“智”与“知”是同一个字。在这里的“智”,实际是强调关羽的儒者之智,博学有识,是说他的个人修养与品德。所以关羽在这里成了“夫子关羽”。
“不管怎么说,关羽在日本人心中不再是个神”,萨苏说。
这样的三国政治框架,当然会让中国人愕然。千百年来,三国故事以“尊刘贬曹”为主旋律,曹操是奸雄的形象,早已潜入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但在日本人那里,似乎没有“奸雄”这个概念。刘晓峰从日本的历史中来解释这件事:“日本人不会去计较一个外国——中国人里谁血统上是正统的。与中国历史上换了很多朝代不同,日本从7世纪以来一直就是这个天皇。所以中国意义上的‘奸臣’,背叛皇帝的人,是不能套在日本人身上的。忠奸这个概念,中国与日本是有差异的。”
在日本人那里,曹操是和刘备、孙权一样的,争天下的英雄。不且如此,在吉川心目中,曹操还是个激情诗人。曹操是凭敏锐的感觉打仗,而不是严密的推理。故而胜则大胜,败则惨败,“胜败都是大手笔”,他在日常交往中,也“远比刘备坦率”。
在这里,曹操不是被嵌到政治道德的大框架中成为篡夺汉朝天下的奸贼,而是一个站在群雄争霸历史舞台上的豪杰人物,也就是说,他不是政治道义的符号,而是一个性格奔放的个人。他所做的一切,只代表他自己,不代表一种政治或道德模板。
而在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历史都是带有正负评介的。你或是名垂青史,或是遗臭万年。所以,陈寿的《三国志》,最后会变成罗贯中的扬刘贬曹的《三国演义》。对于这一点,刘晓峰有他的见解:与许多国家不同,看起来中国人是没有宗教的。但是中国人有一种类似宗教的追求,那就是对名垂青史的追求,即通过历史,获得永恒。在这里,历史就不是在单纯地记录事件了,是在用道德的框架来评价的历史,要做出判断,谁是好,谁是坏。
“但是,这样一套东西,换到另一个国家的时候,框架就变了,日本人是从文学的角度,而不是思想、从政治概念上来接受三国故事的。”刘晓峰认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搜狐-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07月17日17:2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