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记者观察:各地挖掘民俗 端午“地方版”风生水起
——各地挖掘民俗、充实内涵、做出特色
  作者:杨雪梅 高婷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19 | 点击数:3530
 


  【阅读提示】去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第一个入选项目。今年6月13日至17日,“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在浙江嘉兴举行。其间,“2010中国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迎来了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学者,将端午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进行讨论。与此同时,各地也结合本地特色,欢庆端午佳节。


  

  6月16日,端午节,嘉兴。

  早上9时左右,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开始了,由近2000名表演者和6辆彩车组成的20支民俗表演方队依次走来,马家浜文化、吴越文化、端午民俗文化、蚕桑丝织文化,一一展现。路边建筑的台阶上、摩托车的座位上、公共汽车站的横杆上都站满或坐满了人,嘉兴人仿佛倾城出动,为了这个狂欢节。

  【现象】

  国家节日地方版

  彰显文化生命力

  在我国,端午节因地域不同,各地的传统习俗活动也不尽相同,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

  比如“吴根越角”嘉兴市,其端午习俗追溯至春秋时期——为了纪念吴国名臣伍子胥,当地民间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端午前后,嘉兴还流行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

  端午节在2006年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体系中,申报主体是文化部,但涉及4处习俗,分别是屈原故里湖北宜昌秭归县的端午习俗、湖北黄石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的端午习俗。在第二批名录中,作为扩展项目,端午节的申报增加了上海宝山区的划龙船习俗,浙江杭州余杭区的五常龙舟盛会,福建晋江市的安海习俗等。而在即将公布的第三批中,端午节的扩展项目又增加了4个,包括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药泉会、浙江省嘉兴市的端午习俗、福建省石狮市的端午闽台对渡习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澳龙舟游涌。至此,挤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端午文化习俗将可能达10多个,以后还有扩展余地。

  作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却有无数的地方版,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朝晖认为,正是差异性形成了节日文化的丰富性,而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也使地方的节日特色仿佛有了合法身份。仔细考察每个地方的端午习俗,既有普遍性又有共同性,内核不变,但形式不同,这种不同正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是增加地方认同感的资源。

  韩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无疑是值得学习的样本之一,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田英淑认为,全球化、现代化是对于地方性的消解,但各地方拥有的传统可以帮助一个地方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定位,从而能够参与到全国性和世界性的竞争中。

  【提醒】

  人为催化损害大

  保护应添新元素

  中国传媒大学刘晔原教授用“沙化”来形容节日文化的状态。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产生于农耕时代,在历史长河中固定下来的文化内涵,并不是通过政府的提倡或者学者的呼吁被动地传承,而是通过百姓自然的选择。现在传统节日失去了一些生存空间,地方政府的保护有实用与功利性,缺乏适合当代的文化含量,没有多少伸展空间。一级政府的有效管理可以使濒危的东西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在世界各国的非遗保护中都有过非常生动的例子。

  对于短短几年间涌现的节日文化热潮,中国民俗学术理事长刘魁立持审慎的乐观。他说,节日从设立起就经历着丰富、弱化、变异的过程,不可能停留在一种状态,所谓的原生态是个伪命题。但不否认的是,现在一些节日与商业、旅游业的结合过于密切,甚至出现了上千元的月饼和几十元一个的粽子,这些人为的违背规律的“催化”最终会损害节日的正常生命进程。

  在今年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嘉兴申报的灶头画和五芳斋的包粽子技艺。灶头画是过去的农民在垒灶时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多数农民都离开了乡村,使用上了煤气或天然气,灶已不存,何来灶头画?快节奏、高强度、流水线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流程,也使粽子的生产完全工业化,在家里自己包粽子、拿着热腾腾的粽子走家串户的场景正慢慢消失。

  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小川直之认为,中国的节日需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元素,而不是停留在对每个节日具体意义的阐述中。他介绍说,明治维新起,日本也将端午节从国家法定节假中剔除出去,到现在端午也不是法定节日,但端午在日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演变为祈求男童平安成长的节日,从4月中旬持续到5月,每到这个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挂上有着鲤鱼形状的鲤帜,还会吃粽子,放纸鸢。

  这次研讨会决定将中国端午文化的研究基地建在嘉兴。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刘晓峰副教授建议:和我们一样拥有端午文化的都是具有文化亲缘性的民族和国家,不如一起建立一座端午文化的资料库,从丰厚的民俗中提炼出时代性,更好地传承。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6月17日08: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客家民俗文化节开幕 两岸客属雨中共欢庆
下一条: ·醋都神韵 架火迎春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王晓涛]基于 SWOT 分析的嘉兴市“非遗+ 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沈莉]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神话的活态发展:以浙江嘉兴的蚕神神话为例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