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2010年12月25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民俗学家、红学家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日;同时,作为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并得到首届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顾颉刚全集》,由中华书局正式全部出版。
顾颉刚是中国史学界的一座丰碑
顾氏是江南望族,明朝万历年间,住在苏州唯亭镇上的顾兰台举家迁入苏州城,从此开启了顾氏世代读书的家风。清朝康熙帝南巡到苏州时,不仅赞誉顾氏一族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还特意亲笔书写下来,顾宅大厅上从此就高悬着写有这八个字的巨匾,与亲友交往的名片、礼匣上也都印着这句话。生于1893年的顾颉刚则是这个大家族中光彩耀眼的一颗“读书种子”。
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6年即出版《古史辨》第一册。1927年创办民俗学会,编辑《民俗学会丛书》。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抗战期间创办中国边疆学会,出版《边疆周刊》。顾颉刚曾任厦门、中山、燕京等大学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主任等职。1954年他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
1923年,顾颉刚发表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论点引起了民国时期人文学界的巨大震荡;1926年,顾颉刚将各方讨论汇编为《古史辨》第一册,使得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在中国史坛迅速崛起。此后形成的七大册《古史辨》,是前后20年间这一学派取得巨大业绩的明证。
同时期的学界给予“层累说”高度评价——胡适说“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傅斯年说“是一切经传子家的总锁钥……颉刚是在史学上称王了”。
“全集”的出版是“顾学”的重要集结
作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对顾颉刚及其“顾学”的研究,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全集”的出版对其一生著述进行了全面呈现,应该是这个课题的基础。
1980年12月25日,顾颉刚先生逝世。随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支持下,顾颉刚生前的助手王煦华与顾先生的女儿顾潮、顾洪,开始了顾颉刚遗著的收集、整理。经过多年艰苦工作,至2005年基本完成《顾颉刚全集》的整理,全书分八集,五十九卷,六十二册。
基本内容提要为,《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十二卷,十三册,“古史论文集”是“全集”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述;卷五、卷六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卷七至卷十一为古书真伪、内容和著作时代的考订,其中卷十(上、下)所收的《尚书大诰译证》,是作者晚年最为重要的著作。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二卷,二册,收入《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三部专书,以及有关歌谣、风俗、民间文艺等的序跋与论述、探讨等。
《顾颉刚读书笔记》十六卷,附篇目分类索引,十七册,从1914年起至1980年逝世,顾颉刚60余年积累了近二百册笔记,约600万字。内容涵盖中国古代文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思想各个层面。
《宝树园文存》六卷,六册,顾颉刚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该部分。宝树园即悬桥巷内顾颉刚故居。《顾颉刚书信集》五卷,五册,所收约一千八百通,其中一部分是原信(包括家书七百余通),另一部分是录副本。《顾颉刚日记》十一卷,附人名索引,十二册,自1921年起至1980年12月17日(去世前八天),基本不间断。《清代著述考》五卷,五册,此书是作者对清代五百多位学者的著述、版本等所作的辑录及相关的序跋、考证。《顾颉刚文库古籍书目》二卷,二册,著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颉刚文库内约六千部线装书。
“顾学”研究任重道远
62册《顾颉刚全集》的出版,令后人们“发现”一个在中国古典学领域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顾颉刚。因为他是古史研究、历史地理学、中国民俗学、经学和古籍整理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日前由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的“《顾颉刚全集》出版发布会暨纪念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均表示目前学界对顾颉刚的研究实际上并不充分,特别是深入的专题研究太少,这导致了人们对顾颉刚和“古史辨”学派缺乏认识和了解,要以《顾颉刚全集》出版为契机,对“顾学”进行更深入的专题研究阶段,从而把顾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顾颉刚的三位弟子——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是当代历史地理研究的三位著名学者,这三位学者又培养出了更多的研究者。因此,有专家建议,应该创办一份专业的“顾学”研究出版物,给全国的“顾学”爱好者提供专门的发表园地;还可以在若干大学建立“顾颉刚研究所”或“顾颉刚研究室”,进而成立一个协调海内外顾学研究的组织或学会,从而把顾颉刚研究有计划地推向深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姑苏晚报 2011年02月15日 10:04:59 【本文责编:CF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