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顾颉刚全集》:“顾学”宝山有经典
  作者:记者 李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6 | 点击数:6091
 


  新闻背景:2010年12月25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民俗学家、红学家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日;同时,作为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并得到首届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顾颉刚全集》,由中华书局正式全部出版。

  顾颉刚是中国史学界的一座丰碑

  顾氏是江南望族,明朝万历年间,住在苏州唯亭镇上的顾兰台举家迁入苏州城,从此开启了顾氏世代读书的家风。清朝康熙帝南巡到苏州时,不仅赞誉顾氏一族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还特意亲笔书写下来,顾宅大厅上从此就高悬着写有这八个字的巨匾,与亲友交往的名片、礼匣上也都印着这句话。生于1893年的顾颉刚则是这个大家族中光彩耀眼的一颗“读书种子”。

  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6年即出版《古史辨》第一册。1927年创办民俗学会,编辑《民俗学会丛书》。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抗战期间创办中国边疆学会,出版《边疆周刊》。顾颉刚曾任厦门、中山、燕京等大学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主任等职。1954年他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

  1923年,顾颉刚发表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论点引起了民国时期人文学界的巨大震荡;1926年,顾颉刚将各方讨论汇编为《古史辨》第一册,使得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在中国史坛迅速崛起。此后形成的七大册《古史辨》,是前后20年间这一学派取得巨大业绩的明证。

  同时期的学界给予“层累说”高度评价——胡适说“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傅斯年说“是一切经传子家的总锁钥……颉刚是在史学上称王了”。

 “全集”的出版是“顾学”的重要集结

  作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对顾颉刚及其“顾学”的研究,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全集”的出版对其一生著述进行了全面呈现,应该是这个课题的基础。

  1980年12月25日,顾颉刚先生逝世。随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支持下,顾颉刚生前的助手王煦华与顾先生的女儿顾潮、顾洪,开始了顾颉刚遗著的收集、整理。经过多年艰苦工作,至2005年基本完成《顾颉刚全集》的整理,全书分八集,五十九卷,六十二册。

  基本内容提要为,《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十二卷,十三册,“古史论文集”是“全集”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述;卷五、卷六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卷七至卷十一为古书真伪、内容和著作时代的考订,其中卷十(上、下)所收的《尚书大诰译证》,是作者晚年最为重要的著作。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二卷,二册,收入《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三部专书,以及有关歌谣、风俗、民间文艺等的序跋与论述、探讨等。

  《顾颉刚读书笔记》十六卷,附篇目分类索引,十七册,从1914年起至1980年逝世,顾颉刚60余年积累了近二百册笔记,约600万字。内容涵盖中国古代文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思想各个层面。

  《宝树园文存》六卷,六册,顾颉刚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该部分。宝树园即悬桥巷内顾颉刚故居。《顾颉刚书信集》五卷,五册,所收约一千八百通,其中一部分是原信(包括家书七百余通),另一部分是录副本。《顾颉刚日记》十一卷,附人名索引,十二册,自1921年起至1980年12月17日(去世前八天),基本不间断。《清代著述考》五卷,五册,此书是作者对清代五百多位学者的著述、版本等所作的辑录及相关的序跋、考证。《顾颉刚文库古籍书目》二卷,二册,著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颉刚文库内约六千部线装书。

  “顾学”研究任重道远

  62册《顾颉刚全集》的出版,令后人们“发现”一个在中国古典学领域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顾颉刚。因为他是古史研究、历史地理学、中国民俗学、经学和古籍整理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日前由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的“《顾颉刚全集》出版发布会暨纪念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均表示目前学界对顾颉刚的研究实际上并不充分,特别是深入的专题研究太少,这导致了人们对顾颉刚和“古史辨”学派缺乏认识和了解,要以《顾颉刚全集》出版为契机,对“顾学”进行更深入的专题研究阶段,从而把顾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顾颉刚的三位弟子——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是当代历史地理研究的三位著名学者,这三位学者又培养出了更多的研究者。因此,有专家建议,应该创办一份专业的“顾学”研究出版物,给全国的“顾学”爱好者提供专门的发表园地;还可以在若干大学建立“顾颉刚研究所”或“顾颉刚研究室”,进而成立一个协调海内外顾学研究的组织或学会,从而把顾颉刚研究有计划地推向深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姑苏晚报 2011年02月15日 10:04:59
【本文责编:CFS】

上一条: ·三代学人为文化大省效力
下一条: ·《田野的经验──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论文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