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从回家过年看文化之根
  作者:汤耀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9 | 点击数:8132
 

 
  过年的传统通行古今、朝野、雅俗、城乡,不是靠繁文缛节来维系,更不是靠公权公帑来强化,而是顺乎人情,合乎天理,行于民间,成了习俗,方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

  又要过年了。车站内外的千万张面孔,或兴奋或焦灼,都在诉说着回家的渴望。哪怕千里迢迢,纵使一票难求,也挡不住一往无前的身躯,去圆满心中一年的牵挂。

  几千年来,不管城头的大王旗如何变幻,中国人对家的情怀几乎始终如一,它已化入血脉里,或许曾受梗塞,但从未消绝。过年的时候,其表现更是极尽其致。到如今,尽管年味似乎越来越淡,还是没有什么传统能像过年团圆一样,调动起从庙堂到乡野的举国情感。正因为凝聚着全体中国人的情感,这个年,才成为“中国年”,它是绵延千年的农历春节,而非改元百年以来的西历元旦。

  一个国家的时间,两种历法来度量,折射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微妙处境。历法曾是颇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在辉煌的过去,中国发明的农历通行于东亚各国。但到近代,后起而主导世界的西方,其历法被此间纷纷效仿。背负几千年农业大国传统的农历,则被逐渐弃用。就连中国本身,无论民国之初,还是共和国之初,都改用西历为官方历法,以接上外部世界的轨道。

  对于传统,更改历法并非孤立事件。清末民初以来,许多文化人一面开眼看世界,一面斜眼视传统,尽管不是完全一边倒,也俨然为主流。五四先贤尚把矛头集中在“三纲五常”、“吃人礼教”,后来由文化进于政治、社会,由观念推及习俗、器物,由反思传统变为反传统,愈演愈烈,传统几乎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到“文革小将”“破四旧”之时,就连家庭伦理也几被瓦解。

  如何对待传统,就是如何对待先人、对待历史。过去长时间的反传统倾向,既显示出在先人面前的自负,也流露出在外界面前的自卑,结果造成了深深的断裂与自我陌生感。是故,改革开放前期,经济建设正名不久,文化上的“寻根”也随之开始,延续至本世纪,国学热、儒学热出现了一波又一波。

  复兴传统不只是文化圈内的事,政府之手近年也频频显现。清明、端午、中秋成为法定假日,孔子学院遍及全球,祭黄祭炎祭孔大典屡屡上演,等等,尽管其间有“假日经济”的揣测,有“意识形态输出”的担忧,有“越位僭制”的怀疑,但尊重传统、重建文化自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很大范围内的共识。

  传统说到底,就是先人的生活方式与经验。传统的可贵,并不是因为像古董那样越久远越值钱,而是能供我们以启示和借鉴,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于当下,这是其实际价值。事实上,蔑视先人经验者,往往也不尊重同时人的经验,甚至迷信天纵的英明。可惜的是,历史不能打草稿,可怕的是,人被当作计划的试验品。如果老办法还很好用,我们就不必煞费苦心自作聪明刻意求新;而当它失去现实意义,也不必墨守成规自缚手脚故作特殊。一棍子打死或全盘照收自然都不可取,但什么是“孩子”,什么是“洗澡水”,何为精华,何为糟粕,有时并不那么容易界定,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检验传统的实际价值,也只有依靠实践标准,渐进改革的合理性也正在于此。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瞭望》新闻周刊 2011年02月09日 09:39

上一条: ·拜年方式:重情轻物 求真避虚
下一条: ·有民俗 才有年味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