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沽民俗研究专家李瑞林曾在《汉沽的“京东第一辇”》一文提到:“因汉沽处冀东地域,受冀东文化的熏陶,信奉和祭拜护海娘娘。坐落在汉沽铁狮坨街的娘娘庙占地面积最大,供奉着多位娘娘,掌握管理着百姓生存涉猎的不同事由……祭拜举架最大的属护海娘娘,也有叫老母娘娘(据说是万历皇帝的母亲)……”很多专家学者对护海娘娘是万历皇帝的母亲一说非常感兴趣,李瑞林说,滨海地区渔民供奉护海娘娘,反映了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他的个人考证护海娘娘是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而非妈祖。李瑞林又说:“滨海渔文化的传承有历史依据,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汉沽居民腌鱼做法的记录。民国期间,中国的海洋化学工作在汉沽北塘地区得到发展。”关于侯福志提到的历史上曾经有鲸鱼搁浅在汉沽一带的说法,李瑞林补充说:“后来这条鲸鱼的骨头被当地人建成了‘鱼骨庙’(据宁河县志乾隆版卷十六载‘鱼骨庙在神堂,县治正南60里,地近海,当年有鱼骨浮上岸,其骨大且多,土人因取骨修一庙,其袝、檩、枋、椽等具用鱼骨为之’)。当地渔民为保佑出海捕鱼子弟平安,祈祷朝拜,香火旺盛。”
滨海渔文化将持续发展
对于研究“滨海渔文化”的意义、作用和未来将如何将其延续发展下去的话题,与会专家也表达了各自观点。王勇则认为渔文化是天津诸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天津的渔文化不仅仅是渔业文化,而且一定是海洋文明在天津落地生根后由此内生的,与天津人文特质密切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集中体现。包容性强,而且内涵丰富。天津的文化形态有很多,诸如码头文化、盐文化,还有传统文化、租界文化等,我觉得渔文化是天津文化的滋补品。盐文化与俗文化、码头漕船文化的杂糅和共进、衍生,似乎也是天津渔业文化的提升,成为天津文化的典型特色。历史上渤海湾周边的牛庄、登州的渔文化似乎都不如天津渔文化那么有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放眼从各地域比较层面分析天津渔文化与其他地区的异同。”正在主持《中国海洋文化丛书》天津卷编辑工作的《中国海洋报》驻天津记者站站长朱瑞良说:“渔文化是海文化的一部分,天津有153公里海岸线,3000平方公里的海面,滨海新区是中国经济的第三极,也代表了海洋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多年来社会一直重视陆地文化,海洋文化曾被忽视,所留存下来的资源不多,‘要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已经成为我国一项主抓的系统工程,可见我们国家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如何深入研究滨海渔文化,朱瑞良提出要注重三方面关系:一、渤海与中国政治的关系;二、天津文化空间中的河海关系;三、海文化与天津文化的关系。“
档案专家周利成指出,目前档案工作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滨海渔文化,从清代到民国的档案不少,建议这次征文活动结束后,搞一个”滨海渔文化“文字图片展,并围绕该主题出版系列丛书。
天津中心渔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全民作为主办方代表之一,也谈了对“滨海渔文化”的看法,他说:“中心渔港位于汉沽蔡家堡附近,目前正力图打造成为北方水产品的交易、集散、加工中心及渔文化中心。汉沽蔡家堡主要有两大文化产业——渔文化、盐文化,而渔盐也是天津发展的基础。作为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把文化做大做强,滨海新区对文化的重视走在了前列。建议以后用现状结合历史一起研究滨海渔文化,会更加丰满。”会上,学者李学韩感叹地说:“世界上很多事情会随着历史而逐渐消失,只有文化是永存的。研究滨海的渔文化非常有必要且意义深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今晚报 2011-01-20 15:49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