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天津滨海渔文化座谈会召开
——传滨海渔文化 谱和谐新乐章
  作者:马成 房智琦 徐世萍 杨玉燕   摄影/图:房智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1 | 点击数:7862
 

  汉沽民俗研究专家李瑞林曾在《汉沽的“京东第一辇”》一文提到:“因汉沽处冀东地域,受冀东文化的熏陶,信奉和祭拜护海娘娘。坐落在汉沽铁狮坨街的娘娘庙占地面积最大,供奉着多位娘娘,掌握管理着百姓生存涉猎的不同事由……祭拜举架最大的属护海娘娘,也有叫老母娘娘(据说是万历皇帝的母亲)……”很多专家学者对护海娘娘是万历皇帝的母亲一说非常感兴趣,李瑞林说,滨海地区渔民供奉护海娘娘,反映了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他的个人考证护海娘娘是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而非妈祖。李瑞林又说:“滨海渔文化的传承有历史依据,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汉沽居民腌鱼做法的记录。民国期间,中国的海洋化学工作在汉沽北塘地区得到发展。”关于侯福志提到的历史上曾经有鲸鱼搁浅在汉沽一带的说法,李瑞林补充说:“后来这条鲸鱼的骨头被当地人建成了‘鱼骨庙’(据宁河县志乾隆版卷十六载‘鱼骨庙在神堂,县治正南60里,地近海,当年有鱼骨浮上岸,其骨大且多,土人因取骨修一庙,其袝、檩、枋、椽等具用鱼骨为之’)。当地渔民为保佑出海捕鱼子弟平安,祈祷朝拜,香火旺盛。”

  滨海渔文化将持续发展

  对于研究“滨海渔文化”的意义、作用和未来将如何将其延续发展下去的话题,与会专家也表达了各自观点。王勇则认为渔文化是天津诸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天津的渔文化不仅仅是渔业文化,而且一定是海洋文明在天津落地生根后由此内生的,与天津人文特质密切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集中体现。包容性强,而且内涵丰富。天津的文化形态有很多,诸如码头文化、盐文化,还有传统文化、租界文化等,我觉得渔文化是天津文化的滋补品。盐文化与俗文化、码头漕船文化的杂糅和共进、衍生,似乎也是天津渔业文化的提升,成为天津文化的典型特色。历史上渤海湾周边的牛庄、登州的渔文化似乎都不如天津渔文化那么有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放眼从各地域比较层面分析天津渔文化与其他地区的异同。”正在主持《中国海洋文化丛书》天津卷编辑工作的《中国海洋报》驻天津记者站站长朱瑞良说:“渔文化是海文化的一部分,天津有153公里海岸线,3000平方公里的海面,滨海新区是中国经济的第三极,也代表了海洋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多年来社会一直重视陆地文化,海洋文化曾被忽视,所留存下来的资源不多,‘要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已经成为我国一项主抓的系统工程,可见我们国家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如何深入研究滨海渔文化,朱瑞良提出要注重三方面关系:一、渤海与中国政治的关系;二、天津文化空间中的河海关系;三、海文化与天津文化的关系。“

  档案专家周利成指出,目前档案工作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滨海渔文化,从清代到民国的档案不少,建议这次征文活动结束后,搞一个”滨海渔文化“文字图片展,并围绕该主题出版系列丛书。

  天津中心渔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全民作为主办方代表之一,也谈了对“滨海渔文化”的看法,他说:“中心渔港位于汉沽蔡家堡附近,目前正力图打造成为北方水产品的交易、集散、加工中心及渔文化中心。汉沽蔡家堡主要有两大文化产业——渔文化、盐文化,而渔盐也是天津发展的基础。作为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把文化做大做强,滨海新区对文化的重视走在了前列。建议以后用现状结合历史一起研究滨海渔文化,会更加丰满。”会上,学者李学韩感叹地说:“世界上很多事情会随着历史而逐渐消失,只有文化是永存的。研究滨海的渔文化非常有必要且意义深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今晚报 2011-01-20 15:4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讨会举行
下一条: ·佛教节日与中国民俗研讨座谈会在京召开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
·[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