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天津滨海渔文化座谈会召开
——传滨海渔文化 谱和谐新乐章
  作者:马成 房智琦 徐世萍 杨玉燕   摄影/图:房智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1 | 点击数:7564
 

   

  天津中心渔港开发有限公司和今晚报社出版部联合主办的“滨海渔文化征文活动”自2010年7月开展至今半年的时间,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除了普通的参与者外,此次活动也吸引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提供了很多与主题相关的新资料,也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发现。1月15日,“天津滨海渔文化座谈会”在今晚传媒大厦举行,市内六区与滨海新区的部分专家学者受主办方之邀,共同对天津渔文化的历史、传承及影响、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文化融合促进滨海发展

  “天津滨海渔文化座谈会”与会专家对此次征文活动均给予高度评价,他们普遍认为随着塘沽、汉沽、大港行政上统一为滨海新区这一体制改革的实行,经济融合与文化融合将对滨海新区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次“滨海渔文化征文活动”既是市内六区与滨海新区学者的一次大合作,同时也是滨海新区文化融合的一种全新的尝试,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打造文化基础,意义非凡。

  天津地名和语言研究专家谭汝为认为本次征文活动办得非常好,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对滨海渔文化的挖掘和总结很有益处。天津民俗文化专家由国庆说:“此次征文活动对天津地域根源性的挖掘有重要的意义。此次征文题材虽略偏专业,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鲜见的特点。市内六区与滨海专家学者联手为读者带来了一些原生态与活生生的观点,非常精彩。”戏曲史研究专家甄光俊仔细阅读了每篇征文,他评论道:“征文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民俗类、历史类、地理类、人情类的。虽然研究天津海洋文化的人不少,但比较分散,此次征文活动‘火力’很猛,将渔文化上升成为地域文化,提升了档次,可谓研究天津海洋文化的一次大行动。”学者王勇则说:“以一种报刊征文的形式对一种文化形态进行概念定位,并进行探讨,意义价值很大。”

  津津乐道“渔文化”

  此次“滨海渔文化征文活动”中有许多文章可圈可点,如《夭折的北洋渔民实业公会》、《嘉庆朱批奏折与大沽海神庙》、《汉沽的“京东第一辇”》、《海灯》等,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及发现,如:民国时期“北洋渔民实业公会”如何遭遇坎坷最终夭折,妈祖文化与滨海渔业之关系,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海神庙,北塘海灯的式样等……王勇则提供的由陆文郁先生拍摄的很多珍贵的老照片如《北塘渔村瞭望塔》、《直隶水产学校师生在昌黎》、《给鱼儿搭建迷宫》等也非常罕见。

  在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表现出对“渔文化”浓厚的兴趣。对天津的船文化非常有研究的李学韩说:“渔文化、盐文化是滨海文化的两大支柱,如此发展出来的海洋文化非常独特,如滨海向南向北有很多堡(这里不读作bǎo,读pù),这些‘堡’是由许多打鱼人在高台上搭建小窝棚形成的;再比如北塘娘娘庙、海神庙供奉的都不是传统的妈祖。滨海地区的渔业也非常有特点,一些渔民的风俗也区别于其他地区,如很多人从小就会踩高跷上船,渔民长期在海上打鱼形成了声如洪钟,说话‘不客气’嗓门儿大等习惯。这些民俗都是随着渔、盐文化展开的。”学者由国庆指出此次征文中很多文章令他印象深刻并颇为感兴趣,如关于滨海地区的餐饮旧事、民风民俗等细节的文字,再如陆文郁先生拍摄的那批老照片,还有由李学韩亲手绘制的北塘海灯的结构图、嘉庆皇帝朱批的奏折与海神庙的历史等等,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由国庆还认为由征文引发的对“妈祖与海神的关系”的探讨是很好的学术问题,《嘉庆朱批奏折与大沽海神庙》一文中曾提及关于海神庙的灵性问题,由国庆补充说道:“地方官数次亲历都深信不疑,每次出海前都去祭拜,而渔盐又是命脉,所以皇帝见到地方官的奏折上来很重视,皇帝对于一座不大的庙宇的关注是不多见的。”天津地质地矿研究专家侯福志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指出渔文化与地质有关,他说:“海河以南是贝壳堤,海河以北是牡蛎礁,牡蛎是亚热带生物,说明三千年前咱们滨海是亚热带气候,这牡蛎礁记录着滨海地区沧海桑田的变化。还有,历史上曾经有鲸鱼搁浅在汉沽一带,这也说明了滨海地区在地质上气候上有着悠久的变迁。”侯福志又说,近日天津入选了“中国温泉之都”,充分说明滨海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能衍生出罗非鱼等热带鱼的渔业经济新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今晚报 2011-01-20 15:4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讨会举行
下一条: ·佛教节日与中国民俗研讨座谈会在京召开
   相关链接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
·[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
·[丁庆旦]山野歌嘹亮·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
·[陈有顺]凉州姓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杨慧 雷建军]乡村的“快手”媒介使用与民俗文化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