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辞旧迎新,我们可否人文一点
  作者:记者 田梅 贾梦雨 朱秀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3 | 点击数:6181
 



 

  春节,一个以年为单位的驿站。团圆、回乡,是身体的归家,更是心灵和精神的皈依。数千年来,中国人在传统习俗和仪式中“过”年,在情感的交融与宣泄中享受满足、安宁与祝福,获得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慰藉。

  在现代社会,传统春节的人文内涵正受到严重冲击,消费心态抵消了情感体验,商业气息取代了浓郁情谊,功利主义侵蚀了人际融洽。鉴于此,春节的辞旧迎新,我们可否人文一点?重新挖掘传统春节的人文内涵,利用这个节点,停一停脚步,调一调节奏,换一换思维,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心灵诉求和精神生态。

  调整浮躁心态

  尊重习俗仪式

  “古代农业社会,一到冬天,大家完全是休息状态,有时间亲自磨面包汤圆,全家共同忙年。”南京的民俗专家薛冰说,在忙年的细微之处,有了仪式感,增添了年味。

  在快节奏的今天,过年仪式越来越简单,像祭祖这样的环节几乎消失。在薛冰看来,“俗随时变”,为生活奔波一年的人,不想再花心思“忙年”了。过年仪式被“改良”,并形成了一些新的仪式。

  但在不经意间,我们被一些恶俗“绑架”了。比如,短信拜年唱起主角,人们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几乎都遭到拜年短信的狂轰滥炸。某种程度上,短信拜年适合快节奏社会,方便现代人沟通。但很多拜年短信,只是为“应付”人际交往,它们多是转发,有马虎者甚至连祝福对象的名字都写错了,收信者倒也一笑了之。这些转发的短信,让情感在流水线上机械传递,越传越淡薄。而传统的面对面式的拜年越来越令人珍惜,因为这种形式让人觉得温暖。

  “爆竹声中一岁除”,作为辞旧迎新重要标志的鞭炮,也渐渐地成了炫富、求财的工具。从大城市的“全面禁放”到“有限开禁”,老百姓有着难以割舍的鞭炮情结。但过去人们放鞭炮,是为了驱瘟逐邪,图个喜庆吉利。而今,大年初五“迎财神”的鞭炮声盖过了除夕夜,鞭炮越来越成为一些人炫富和求财心理的功利表达。

  在物质匮乏的过去,春节意味着穿新衣新鞋,在新衣服一年四季都能拥有的今天,春节的着装失去了纪念和庆典意义。前几年春节期间唐装风行,其实是大众渴求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心理折射。然而,缺乏量身定做,缺少对服饰内涵的尊重,市场上满眼是批量式生产的劣质唐装,加之跟风穿着者乱搭唐装、徒留艳俗,这股服饰的中国风也随之昙花一现。

  “当新的仪式脱离了传统的文化内涵,或许就违背了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的本意。”在香港科技大学民俗学博士邱月看来,仪式是民间长期传承的产物,这些仪式跟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信仰、心理的变化息息相关。

  邱月认为,旧仪式没了,更需要一些融入时代特质和城市特点的新仪式,比如纽约市始于1904年的水晶球落地倒计时迎新年仪式,台北市101大楼市长主持的迎新年仪式,上海市始于2000年的城隍庙新春祈福仪式等。“集体的迎新年或祈福仪式,可以给市民以共同的期待和向往,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也推广了城市形象,成为城市新的文化标签。”但邱月强调,新仪式也要跟年俗相结合,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改良。

 
  摆脱物质束缚

  回归诗意宁静

  不仅传统民俗日趋淡化,商业社会的过度物化也侵蚀着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春节,正像其他所有节日一样,被商家“包干”,演变成一场利润杠杆撬动下的商家狂欢。

  各种商业元素无孔不入,影响着普通百姓的过年方式,侵蚀着传统的春节文化。家住南京夫子庙的陈大妈说,记得小时候在苏北老家都是“请”福字,自家买好红纸,请镇上的私塾先生帮忙书写。现在倒也省事,春联是银行送的,“福”字是超市送的,就连窗花都是保险公司的赠品。精致倒是精致,可其中的内涵和特色又在哪里呢?

  不可否认,市场和商业在传统节日的演变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一环。在春节这个消费旺季,包括商业元素在内的各种新元素的加入,难以避免又必不可少。然而,商家常常只是将传统节日的外在形式简单剥离出来,作为商业炒作的载体,传统习俗、仪式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被弃之一边。

  “回家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记者发现,央视“标王”时段的广告中,有很多打着“新年牌、亲情牌、友情牌”的内容:“送长辈,××酒”、“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 “春节回家,×××酒”、“过吉祥年,喝×××”……虽然不乏节日氛围,但其创意背后无一不是剑指受众腰包,从而矮化了人间真情。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新华日报 2011年02月02日 08:49: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方]文化保护中哐当作响的“钱袋子”
下一条: ·拜年方式:重情轻物 求真避虚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