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陈方]文化保护中哐当作响的“钱袋子”
  作者:陈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30 | 点击数:3424
 


  细心的观察者不难发现,“跟风”已经成了当下最为强劲的一股风潮处处弥漫,从养生到申遗莫不如此。随着“中国丹霞”地貌成为中国的第40项世界遗产,“申遗热”再度袭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项目已经排队到下个世纪。

  “申遗热浪”波涛汹涌,“非遗物化”前景堪忧。在文化部日前举办的“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论坛”上,民俗学家、国家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对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的“向钱看”问题表示了严重担忧,“现在有些地方的泼水节天天泼,来一拨泼一拨,这么干挣钱,还有什么文化保护的意义。”国家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也对此类现象提出批评:“我觉得现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GDP化’是很危险的倾向,要及早堵住,别让其泛滥。”

  申遗也好,非遗保护也罢,归根到底着陆点都应该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遗憾的是,现实种种使得文化保护的美好夙愿总被GDP增长的影子笼罩着,文化“被物化”、“被功利”的趋向越来越凸显,竭力要守护的那片精神家园也日渐荒芜。文化遗产保护迷失在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中,世人各取所需把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撕成碎片推向了市场。事实上,这样的“保护”态势已使得文化遗产的传承链条开始断裂。

  回头再看这新一轮的“申遗热”,“非遗物化”中前期没有太大投入,而各地政府在申遗上的花费可谓是不遗余力。“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这巨额的申遗花费让公众瞠目结舌,不过在申遗专家眼里这些钱都是值得的。此前,有媒体曝光贵州省荔波县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该县因申遗而欠下两亿多元的债务。7月12日接着又有媒体报道,河北正定为申遗欲投150亿元恢复古城风貌。

  虽然各地政府在申遗中高高举起了“保护文物”的旗号,但在公众心目中,地方政府申遗的热情几乎全部来自于申遗附带着“印钞机”的功能,与其说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景区文化而申遗,倒不如说是为了商业性开发而申遗。有了世遗的名号撑腰,地方政府所辖景区的身份立刻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在提高了景区知名度和景观档次的同时,滚滚旅游财源也不尽而来。山西平遥、云南丽江等景区成为世遗前后的旅游收益变化,无不证实着世遗就是“摇钱树”的坊间比喻。

  “申遗热”并没有为国人带来正确的遗产观,相反,申遗之后“重开发轻保护”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也正因如此,当甘肃张掖因资金缺口退出丹霞地貌申遗的消息传来后,舆论毫不吝啬地为其鼓掌。各地非理性投入吹大了“申遗泡沫”,而张掖量力而行退出申遗行列,这也不失为一种“保守”的保护,至少,它没有为大规模的商业开发铺路。

  从“非遗保护”到“申遗热”,保护文物遗产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了,在这样的口号中,“文化”成了生产力的“发动机”,而所谓的“保护工作”也早已异化为攫取经济利益和政绩的筹码,早已背离了公共文化的要义。那些具备商业价值的文物或遗迹有幸进入了官方视野,被开发或榨取着它的剩余价值,而一些没有商业价值的文物,“命运”却要糟糕得多。在安徽泗县,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释迦寺被地产商开发掉了;在江苏镇江,13座宋元粮仓虽有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护身符”,但无济于事,最终被毁于叫做“如意江南”的楼盘开发中;在湖北鄂州,始建于东晋时期的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同样面临被开发商拆除的命运……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保存下来的文物,最终却毁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情何以堪。

  这似乎就是中国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宿命,经济先行的理念之上,能被商业开发的极尽所能被商业榨取,没有“利用价值”的就要一股脑地让位于火红的房产商们。相比习惯于将保护遗迹与保护历史、维护国民荣誉感联系在一起的“视古迹如宝”的欧洲人,经济效益成了我们至高无上的追求。即便是保护文化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我们也没有看到“文化圣战”的打响,分明听到了“钱袋子”哐当的声音。

 

  文章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春节“被过得不再像年” 拜年已成“礼上网来”
下一条: ·辞旧迎新,我们可否人文一点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