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节日文化建设应尊重民众文化主体地位
  作者:记者 谌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31 | 点击数:5955
 


连日来,山东枣庄市书法爱好者在台儿庄古城挥毫泼墨免费写春联。
图为枣庄市书法爱好者走进台儿庄古城,为商埠和游客免费写春联、送福字,喜迎新春,受到欢迎。
本报记者邢兆远 通讯员 高启民 摄

  【提要】当代的节日文化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这是个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十分相关的重大课题,在节日文化建设中应遵循文化规律、弘扬传统节日符号,应回到尊重民众文化主体地位上来;在节日文化符号建设上应反思一切节日符号仅仅为产业、商业所利用的做法。如果传统节日没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没有文化主体,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剥离节日文化的丰富的社会教育功能、文化象征功能和信仰寄托的、理想的、审美的这些丰富的功能,任何的所谓节日符号创新和设计,都是没有意义的。

 

  传统佳节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日前特别邀请部分首都民俗学专家和文化研究者,举行“探讨节日符号仪式、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专题学术研讨会,以传统文化的热烈和学术见解的芬芳迎接春节的到来。

  张庆善、孔繁灼、于平、刘魁立、祁庆富、田青、吕品田、赵书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就“传统节日应以怎样的符号仪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传承与重建”、“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如何充实内涵和创新形式”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广泛探讨,认为“符号与仪式”这个问题已成为当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关键所在。

  “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委托而承担的课题,课题组以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任组长,其成员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为主,并吸收一些高校的专家为课题组成员。该课题分为九个子课题,均以春节为核心,着重对列入第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七个传统节日、特别是被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四个传统节日的传承情况、节日现状、存在问题、应对策略等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认为,研究节日符号和仪式应考虑到其历史演变的过程和今天的现实,在其节日传统被中断近百年之后,应该在今天价值观重建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譬如春节是一个时间的起始,同时更意味着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这是节日仪式的文化内涵;中国节日的符号非常多而不是一个,一个总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符号十分重要,但中国这么大,各地有不同文化和传统,符号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究竟如何体现也十分值得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在春节的传统符号和仪式中,其精神文化弱化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现在春节的强化很多是在物质性上,商业运作和炒作强化了,不仅春节,一些传统节日似乎变成了月饼节、粽子节,研究这个问题就是思考传统文化精神如何传承的问题。传统节日的内涵主要是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魂;近年来,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化节日符号中实施了两个重要举措,一是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除夕定为法定假日,一是重大传统节日都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祁庆富、刘魁立还联合提出了中央有关部门共同征集设计和发布十二生肖农历年吉祥标志的建议。祁庆富说,春节是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许多符号的结合,但十二生肖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符号,涉及的地域广、民族多,在数千年中国干支纪年的历史中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是民间的一个传统,与芸芸众生的生命息息相关,生肖标志这个节日符号是告诉人们节日来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认为,今天进行弘扬节日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最重要的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给大家讲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鼓励人们在节日中恢复传统的精神内涵,在现代化、商业化很强的城市里少了春节味,但广大农村仍按照过去的传统过节,城市里的许多年轻人过洋节,盲目求洋求新,一个原因也在于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去没有被重视,逐渐地淡化。田青认为,节日仪式就是讲究礼仪,中国是礼乐之邦,非常强调礼仪、仪式感,礼仪的核心是“敬”——敬祖先、敬神明,节日精神文化内涵的淡化都与礼和“敬”的传统丧失有关,我们在礼的培养上不但缺少仪式化,也缺少连续性;现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最重要的是讲它的精神内涵,让大家看到传统节日和我们民族精神深层的关系。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赵书认为,民俗学研究不要停留在描述阶段,而要进入到解释阶段,然后进入到应用阶段,要积极地介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才有意义;譬如说,春节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庙会问题,庙会常常是不完整的,是“半拉子庙会”,因为常常只有祈福的,而没有来还愿的,靠卖摊办庙会是由于节日文化的丧失。赵书认为,弘扬节日文化就要重在文化建设,譬如春节时中国人唱什么歌,政府应组织力量创作,没有什么版权问题,目的就是让全民都会唱;如果没有仪式,人们便无所依从,所谓节日仪式,就是要用有形、有色、有声的文化形式度过无形、无色、无声的时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吕品田认为,当代的节日文化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这是个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十分相关的重大课题,在节日文化建设中应遵循文化规律、弘扬传统节日符号,应回到尊重民众文化主体地位上来;在节日文化符号建设上应反思一切节日符号仅仅为产业、商业所利用的做法。如果传统节日没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没有文化主体,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剥离节日文化的丰富的社会教育功能、文化象征功能和信仰寄托的、理想的、审美的这些丰富的功能,任何的所谓节日符号创新和设计,都是没有意义的。(记者 谌强)

 

  文章来源:新华网-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31日 15:32:3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佛山举行“祖庙与民间信仰”论坛
下一条: ·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讨会举行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