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调查:超七成网友称送礼已成无奈负担
  作者:记者 王宁 刘娟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7 | 点击数:4826
 


  年关将至,几乎每个人都要面对“送还是不送”、“送什么”、“花多少钱”这几个重要问题。

  不论是领导、客户,还是新朋旧友,抑或是觉得将来用得上的关系人物,通过送礼来进行人情投资给人们带来了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焦虑。

  《环球》杂志联合搜狐网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网友对目前的送礼风气并不认同但是却又不能不送。这次调查共有35865人次投票。

  更多的“礼”送给领导和客户

  在调查中,选择“从来不送礼”的网友只有区区的5.7%,与选择“极少送礼”的网友加起来才仅占所有人数的三分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益龙认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会送礼,这是一种维系社会关系的方式,是一种社会风俗。形式化的送礼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作为一种习俗,它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功能,如果送礼没有功利性,会更接近送礼的本质意义。

  著名民俗专家刘魁立针对调查结果表示,在观念上,大多数人对于“礼”的本质还是有一种传统的、本真的理解。“礼”不应该更多的与物质、利益相关联,这样会妨碍真情的表达。礼之所以称为礼,是因为它是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是人际关系的表现。而这种人际关系并不是以利益的追求为出发点的,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是我们传统的价值观。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给礼赋予了更多的东西。

  陆益龙对《环球》杂志说:“有74.57%的网友对送礼表示无奈,但是又不得不送,这反映了送礼已成为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对于有的人来说,送礼已成为负担,对个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压力。而只有11.64%的网友旗帜鲜明地反对送礼,比例很少。这说明虽然很多人对送礼表示无奈,但这个社会还是需要一种礼物的往来,以推动、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

  在调查中,给领导、客户送礼的比例高达35.78%,超过了包括亲朋好友在内的所有其他人群。陆益龙认为,这反映了很多时候,领导把握了资源配置的权力,下属则希望通过送礼能在资源配置中占优势。当然,也有为表示尊敬给领导送礼的,但毕竟占少数。正常来说,给领导送礼的比例应该少些,给亲朋好友送礼的比例应该多些,那样才会体现“礼”的本质意义。

  为“求人帮忙”而非“感情维系”而送礼

  随着送礼内涵的变化,人们也同时提出了另外一个质疑:如今的送礼,是不是已经蜕变为贿赂的代名词?

  陆益龙对此有不同看法:“给帮助自己的人送礼不一定是贿赂。中国人很注重礼节,哪怕对方只是帮一个小忙,不表示一下会显得不够义气。”

  刘魁立则认为,现在很多人都把送礼当成一种投资,认为送的礼越厚,得到的回报就会越多;而当别人帮了自己,就要回以厚礼作为答谢。这个时候礼才会违背了它所包含的本义。

  关于送礼的原因,陆益龙分析道:“我们可以看到,一半以上是求人帮忙的,比例较高,而选择维系关系的,比例应该再高一些,因为这才是送礼的本质意义。”他认为,现在送礼的意义,更多的由情感的表达,变成了物质与利益的交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制度不透明、不规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中国老百姓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就是变通,不相信规则,行贿性质的送礼就是一种变通的手段。

  刘魁立向《环球》杂志举例说明,如今在一些地方,学生家长给老师送礼,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由原本的老师对弟子的爱,出于授业解惑而付出的感情,变成了某种程度上利益的交换。人们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不送礼,就一定会遭遇偏见,这种倾向是十分危险的。

  “在西方社会,人们不会送很重的礼,多数是鲜花、明信片、小礼物等。而在中国,礼物中却多数是烟酒等奢侈品。烟酒卖得越来越贵,以及绝大多数奢侈品消费,很大程度是因为送礼的需求造成的。这种带有行贿性质的送礼,不仅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将我们的传统黑化。”陆益龙说,“全社会应该共同行动,每个人都应该通过遵守公平的规则,来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而现实是,很多人都要求公平公正,但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就没有从我做起。想要遏制名为送礼实为行贿的行为,我们任重而道远。”

  (来源:2011年2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3期)
 

  文章来源:《环球》杂志 第3期

上一条: ·[张黎姣]过的是春节还是“春劫”
下一条: ·传播中国春节文化 推动春节成为国际性节日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陈阳]闽南农村婚姻仪式的礼物流动与亲属实践·[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