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葛兆光:揽镜自鉴:从域外汉文史料看中国
  作者:葛兆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13 | 点击数:15667
 

  提问:葛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今天精彩的演讲。我的提问可能无关宏旨,只是针对您演讲中的一段评论提一个问题。您在演讲当中,对当前我们国家文史学科的发展表示了一些担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您认为对公众关心的一些问题,文史学者作出的反应不够,即便是作出的一些反应,您也是很有保留的。那么,我想问的是:文史学界对于社会关注的问题作出的反应,到底是什么样?是说通过文史传统证明这些问题不足为奇、古已有之,还是能够提出一种价值评判的立场或其他?正如一个哲学家曾经讲过,哲学存在之所以能引起公众这么大的热情,就在于它能对现实问题做出自己的回应,所以它才不至于消亡。您是不是也认为:文史学界如不能对现实做出自己的反应的话,那么,它的存在是不是也需要得到质疑呢?谢谢。

  回答:我觉得你这个问题太重要,我的回答可能只是一个局部回答。第一,我觉得文史领域的学者,对于公众问题的回应,有一些分寸。首先,它不应该越出学术的范围,这是谨守本分。 就是说,首先是站在学者的立场,以学术的方式来回应。这是第一。所以,我一直强调说我们要远距离关怀,而不是近距离的肉搏。这是第一。第二,当你有余力,当你有其他的力量,在做学问的时间之外,你应该去回应。这就是我们这批人,包括我跟孙老师年纪的这一代人,为什么常常会用两支笔写文章的原因。一支笔写学术文章,一支笔写文化评论或者说社会评论,我自己就是这样。但是,我是很注意的。就是说,在这个社会文化评论方面,我不要假装你是学术,或者你不要在学术里面又掺了很多社会评论。这是我们讲的第二点。就是说,你有余力的话,你应该关心社会,介入公众问题。第三,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当我们去介入社会,去回应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希望你的回应得到大家的关注,而去扭曲了你自己的本意。我觉得呢,现在文化界的人常常为了迎合传媒的需要,在回应公众问题的时候,常常采用的是哗众取宠的方式,那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批人,说老实话,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中国整个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人,其实,你说我们不想回应现代这个社会的问题吗?很想回应。但我总不太希望,就像过去的“影射史学”一样,把学术跟社会、政治混成一块儿。

  文史学界是不是能够回应一些问题呢?其实是可以的,但是回应问题的方式得注意。

  提问:葛先生,您好。您提到中国与日本文化上已经有很大不同。那么,我想问的是:在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近代化走的路完全不同,结果差异也非常大。两国文化最大的不同在哪儿?它对近代化选择的道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谢谢。

  回答:这个问题也很大。我也只能就我所知道,或者我所关心的领域,去做一个简短的回答。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的主体性和整体性的文化。用我们一个熟悉的比喻说,中国文化常常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日本的文化,大家都知道,一方面它上层文化受汉唐的影响,但它下层文化即丸山真男所说的“执拗的低音”那个生活层面的影响,它不具备很强的系统性和主体性。所以,你看,在晚明,当西方文明进入东方的时候,中国人最关心的是什么?天文学、数学,对不对?还有地理学。为什么关心天文学第一?是因为它要从整体从宇宙论那里得一个系统解释。可是日本呢,恰恰因为它没有这种主体性,外面的知识来了就可以用。所以,日本在“兰学”时代,它流行和最被日本人接受的是航海学、本草学、解剖学、医学。所以,日本很多重要人物,很多是医学家出身。这个文化整体性、主体性有没有,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一个很大的差别。所以,日本可以很容易地说,你来什么我就照单全收;中国人不,我还得想一想“体”和“用”能不能沟通,然后咱们能不能有一个完整的解释,从天文到数学是不是有个完美的体系,你不解释清楚,对不起,我不接受。所以,我想在这一点上,中国和日本就有差距。这是一个。第二个呢?中国和日本还有一个差距。中国的君主专制笼罩性非常强。整个中国的政治同一性,被君主控制得非常厉害。可是日本,你知道,各个地方的大名、将军,天皇没什么权力的。所以,它呢,在政治权力的方面,它很容易就有空间,然后进行改革。再说第三个。中国的下层社会,下层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和对文化的看法,实际上跟上层社会是有密切联系的,可是,日本的上层社会的文化跟下层社会的文化的分离性很强。所以,这个它也有空间。丸山真男在《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里面,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过去日本社会接受朱子学,觉得社会、天理、人是一体的,但是,当日本的古学家起来了以后,天理跟社会分开了,天理管不着社会,社会自成系统,自己就可以改变,它不需要天理的约束,即天不变、道亦不变,你天不变,我道也可以变了,我这个社会也可以变了。接下来,国学一起来,“去中国化”,跟你中国文化再分离,传统的那个上层精英文化就不再有那个强烈的笼罩性,也不成为主流的文化,这时候更容易接受外来的文化。所以,我想呢,中国跟日本的近代化的途径不同、结果不同,可能原因非常非常多,但是,仅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个人想到的就是这样。

  提问:您精彩的演讲,给了我这样一个认识:我们应该把西方的镜子和中国周边的镜子结合成一个立体镜,既可以研究中国的大端,又可以见其细节。那么,我想问的是:如何把西方和中国的周边更好结合在一起?谢谢。

  回答:其实我觉得,国学也好,文史之学也好,所做的事情用一个简单的概括来讲,就是认识中国,或者说重建中国的自我认识。那么,中国仅仅靠中国自己来认识自己。就像我开始讲的那样,你自己没有对立面,你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那么,现在呢,我们有可能找到多面镜子,包括西方这面镜子,也包括周边,比如说日本、韩国这样的一些镜子,这并不矛盾。我倒是觉得,在寻找多面镜子的时候,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你有没有认识中国自己的主体意识。比较,可能有多种方法,但是比较的结果是要你自己体会和琢磨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你自己的判断,你不可能有比较后的自我认识。大体上说,西方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跟我们文化传统差异性比较大的,我们可以借用西方来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的比较整体的差异,了解中国文化比较明显的特征。我想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呢?我们可以通过朝鲜、日本、越南的史料,来看看,在他们眼中,原来和他们同出一个汉字文化传统的中国是怎么变化的,这些变化如何使中国和它们之间渐渐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描述,了解这么一些国家和文化群体,彼此之间会生出什么一些差异,这些看上去细微的差异,说明在我们跟西方有巨大差异的同时,跟这些周边的文化差异也逐渐地扩大。正是因为这些扩大,中国文化的轮廓就越来越明显。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的比较的话,中国文化的边境和轮廓你反而描述不清楚,因为你可能跟朝鲜文化、跟日本文化混成一团了。有很多人总以为,中国跟东亚特别是日本、朝鲜,好像大家都是黑头发、黄皮肤,好像都差不多的,而且大家都用汉字、都信仰儒家和佛教,都用汉唐法律传统啊。其实,至少在近世越来越不一样,在越来越不一样的时候,我们恰恰慢慢能够定位叫做“中国文化”的文化到底是个什么,叫做“中国传统”的传统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现在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国?这个问题好像在中国学界还没有成为问题,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大问题。这是因为我们都觉得什么是“中国”仿佛天经地义,不必多虑,可是,现在有人要提出什么是中国,你该怎么界定?如果你有“周边”这些资源,又有一个“西方”作为对照,就好像有了边界和他者一样,我觉得问题就比较好回答一点。

  好,谢谢大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08-01-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湘]叙事与因果
下一条: ·赵世瑜:图像如何证史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张锦鹏]闻香识人:宋人对进口香药的利用与他者想象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资源的中断与接续·[肖远平 孙正国]60载倾情于中国故事学研究──刘守华先生的治学方法
·悠悠汉籍路 熠熠汉文圈·[刘玉堂]楚与邻国及域外的商品贸易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