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黄湘]叙事与因果
  作者:黄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8 | 点击数:10192
 

  但我们知道,休谟的因果解释,是近代以来的经验科学所描绘的世界图景的重要基础。像怀特海这样从形而上学立场对它发起的批评,从智力上讲固然非常有趣,但毕竟谈不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只有来自经验科学和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内部的质疑和否定,对它来说才是致命的。而这也正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可以用概率论的语言把因果概括表述为下面的等价形式:说C是E的原因,就等于说,在其他因素均保持恒定的前提下,在C发生的条件下E发生的概率,要大于在C不发生的条件下E发生的概率,用公式表达就是P(E/C)>P(E/-C)。休谟的因果解释意味着,这个概率不等式本身就充分体现并且解释了C和E之间的因果关系,除此之外不需要引入别的解释。

  但这里存在一个统计学上的悖论叫做“辛普森悖论”(Simpson's Paradox)。这个悖论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人讨论,但直到1951年才被统计学家辛普森正式提出来。所谓辛普森悖论是说,原先看起来在概率上是正相关的两个变量,一旦引入另外一个关键性的变量以后,有可能会变成负相关,反之亦然。这样说听起来比较抽象,姑且举一个“维基百科”的“辛普森悖论”词条里提到的例子:一所美国高校的两个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新学期招生,看是否存在性别歧视?

  法学院录取男生8人,拒收45人, 录取比例为15.1%;录取女生51人,拒收101人,录取比例为33.1%;女生录取比例大于男生录取比例。商学院录取男生201人,拒收50人,录取比例为80.1%;录取女生92人,拒收9人,录取比例为91.1%;女生录取比例依然大于男生录取比例。现在把两个学院的人数汇总,男生的总录取比例为68.8%,女生的总录取比例为56.5%,男生的录取比例反而大于女生的录取比例——这个例子说明,不能简单地将分组数据相加汇总,需要事先斟酌各个分组的权重,并乘以一定的系数消除由于分组数据的基数差异造成的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吸烟能增加心脏病的发病率,但假设在我们调查的吸烟者中的大多数人都有长跑的习惯,而长跑又是预防心脏病的有效措施,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人有长跑的习惯,就会得出吸烟者得心脏病概率小于不吸烟者得心脏病概率的错误结论。这个例子说明,必须考虑潜在因素。从理论上说,潜在因素的存在,不符合前面提到的概率不等式必须满足的“其他因素均保持恒定”的前提。但是我们又怎能像上帝一样事先摸清所有的潜在因素呢?

  由此可见,概率不等式P(E/C)>P(E/-C)的适用性是有限制条件的。什么限制条件?这里我们和卡特赖特相遇了。她指出,在每一个具有同质原因的总体中,C引起E,当且仅当P(E/C)>P(E/-C)。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必须先“输入”原因,概率不等式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C与E之问的因果关系应该是我们预先设定的,概率不等式只是对这种因果关系的测量,而不是像休谟设想的那样,本身就充分体现并且解释了因果关系,除此之外不需要引入别的解释。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是反向地用概率不等式对原因进行假设检验,寻找最有可能的原因,卡特赖特称之为“最佳原因说明推理”。但这依然要求我们事先“输入”可能的原因集合,概率不等式只是一个判据,本身并不足以体现或解释因果关系。

  但是在这里也还存在对休谟的辩护策略。辩护者会说,就具体事例而言,P(E/C)>P(E/-C)是需要有原因“输入”,因此只是因果关系的测量或判据;但这个输入的原因又是来自何处呢?它难道不是来自另一个概率不等式的“输出”结果吗?未尝不是许许多多概率不等式像积木一样相互支撑,因此休谟的因果解释虽然从局部看有问题,但整体上却是正确的。这个辩护成立吗?

  我们自然会想到,这个像积木一样相互支撑的结构,总得有基础才行。它的基础是什么呢?理所当然的答案是:基础应当是那些最基本的、乃至“凝固”了的因果关系。按照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伟大数学家赫尔曼·外尔的说法:“现象必须置于概念之下,并按照典型的特性分成类,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个别事件之间,而是存在于事件的类之间。最重要的是——这是休谟也未曾注意到的一点——要把世界的唯一的进程加以分解,成为多次出现的元素,这种分解只有通过用少数几个数值特征来分级才能做到。这样就能分离出一般适用的联系。对这些联系进行量度,就可以得到简单的、精确的函数关系,它们可以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自然法则就这样代替了因果性。如果几个量a,b,c由一个函数关系相联系,a与b之值就可以决定c之值,但同是这个法则也可以理解为量a由b和c决定。所以函数关系跟因果关系不同,它并不关心决定量和被决定量的区分。主张对自然法则做科学的探索而放弃对原因作形而上学的探索,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是这样教导的。”(见氏著《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哲学》,第235~236页)——也就是说,前述积木结构的基础就是用函数形式固定下来的自然法则(natural law)。不过,“自然法则”是个有问题的说法,说“基本定律”更合适,至于“自然法则”这个说法的问题何在,接下来我会解释理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第四届“费孝通纪念讲座”在北京大学举行
下一条: ·葛兆光:揽镜自鉴:从域外汉文史料看中国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赵]疾病叙事的故事诗学分析
·[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余红艳]景观叙事的故事诗学阐释·[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