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宗教媒体报道:任重而道远
——当代宗教媒体的定位与责任研讨会综述
  作者:周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7 | 点击数:698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世界各国宗教间交流的逐渐加深,我国宗教的传播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宗教网络媒体也纷纷兴起,宗教媒体不仅在宗教界及广大信众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对于社会大众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吸引力。在众人瞩目中,宗教媒体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成熟,又该如何面对新的传媒格局和挑战?12月2日至3日,一场题为当代宗教媒体的定位与责任的研讨会在上海玉佛寺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杨曾文、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界、学界专家学者及宗教媒体代表汇聚一堂,围绕新形势下宗教媒体的定位与责任以及传统媒体如何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等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宗教》杂志社主办、全国性宗教团体会刊协办、上海市佛教协会和上海玉佛禅寺承办,共收到论文近40篇。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主编韩松等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言。
 
  宗教媒体应当以传播、弘扬宗教优秀文化为使命
 
  在此次研讨会上,诸多专家学者都表达了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媒体应当定位于传播宗教优秀文化这一观点。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在发言中指出,在我国民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宗教错误认知的情况下,当今宗教媒体有必要率先正确地认识并宣传报道宗教,弘扬宗教文化遗产,从而使整个社会对宗教有一个正确的、正常的理解,让社会大众以开放、包容乃至尊重的心态来看待和对待宗教。同时,宗教媒体还应当引导社会大众认识到,善待宗教就是善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在主题发言中表示,宗教是人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人生的理想、价值、信仰的追求,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宗教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宗教的本质是文化,是信仰类型的文化。从这一点来看,作为宗教传播媒介的宗教媒体,承载着促进宗教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方立天教授尤其指出,发挥宗教媒体对宗教自身和社会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其核心是文化自觉问题。
 
  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觉真法师则以佛教为例,表达了一切媒体都是传播文化的媒体、宗教媒体亦不例外的观点。觉真法师认为,诞生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于2000多年前传入我国,正因为中国当时已经有了老子、孔子、庄子所耕耘的丰厚的文化土壤,外来的佛教文化才能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植入、生根、发芽、抽枝、绽蕊。佛教这一外来文化在完成中国化过程之后,就成了中国2000年来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当今宗教媒体当以传播传统文化、开掘思想内涵为己任,使包括儒、释、道以及佛教在内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教界、学界寄望宗教媒体担当责任
 
  此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提到最多的莫过于“责任”二字。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表达空间日益拓展,言论更加自由,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在利益诱惑下允中守直,是有责任感的媒体应尽的本分。作为报道具有特殊性、复杂性、敏感性等特点的宗教问题的宗教媒体,尤其更应看重“责任”二字。
 
  方立天教授认为,宗教媒体负有两种责任:一是对宗教界负责,二是对社会负责。也就是说,一是“界别责任”,二是“公共责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12-07 08:57:00

上一条: ·首届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将在北京举行
下一条: ·专家学者讨论平果嘹歌抢救与传承
   相关链接
·[王威]“全观诗学”关照下的新媒体口头文学·[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关溪莹]高校非遗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势定位与实践路径·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
·[朱月]融媒体视域下民间故事可持续发展研究·[韩顺法 李柯]主流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
·[杨志伟]新媒体在罗山皮影戏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王威]新媒体语境下的口头传统演述
·[王珊珊]新媒体时代坚持我国宗教工作中国化方向传播策略研究·[王伽羽梓]新媒体视域下非遗传衍的内部革新和时代路径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孟琳峰]破碎与重建:新媒体时代的神话知识趋同化
·[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王祥 孙剑艺]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