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做一点说明,我现在讲的和几天前给组织委的摘要题目是一样的,内容有所不同。
由于人类这个物种具有学习和传承知识的能力,使得人类成功地扩散到地球的每个角落,但是这种能力在许多地方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后果很严重。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长期适应特定环境的结果,而这种文化的发展在许多地方又表现为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乃至破坏。在中国,文化多样性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不是一个要不要推行文化多样性政策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以来形成的客观现实。在中国境内,我们大家都知道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操80余种语言,使用39种文字,当然对这个具体数字有些学者有争议,这还不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语言。而且中国这些语言的分布,从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形态上看,彼此之间差别巨大,讲述着这些语言的人们,他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操持着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语言的差别也很大,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语系等等。更有意思的现象,根据统计,在全世界拥有植物最丰富的27个国家中有19个国家的国民使用着超过50种以上的语言。中国就属于这19个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定的语言是特定文化的标志物,特定语言和文化又是特定的人群长期适应特定环境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自然结果,又对生物多样性起到两方面的作用。在有些文化中,人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有时甚至是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代价的,而在另外一些文化中,又有着强烈的维护自然生态的价值取向。
今天的中国和许多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一样,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之间营造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社会,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和缓解语言、宗教、文化和种族的冲突,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构建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当前,多元文化的格局越来越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标准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锻炼、衰退和消失随时都在发生,以口头传统中特别著名的例子,我们经常提到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而论情况就相当严峻。蒙古族的演唱传统在过去20年中走向衰微,绝大多数著名的艺人已经离开了人世。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传统也面临着新的困境。藏族格萨尔史诗的形势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随着各方面的努力,格萨尔的故事不仅在藏族中传唱,也进入了其他民族。但是传统的史诗传承的土壤发生了改变,未来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另外,长期以来,构成了多元文化存在的阻力,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认为,存在五个有关人类发展的误区:第一是人们的民族身份与国家的归属感相冲突,因此多样性与统一国家之间存在取舍关系。第二是各民族群体在价值观的碰撞中产生冲突,因此在尊重多样性和维持和平之间存在取舍关系。第三是文化自由要求捍卫传统习俗,因此在承认文化多样性与发展进程、民主和人权进步等等人类发展的优先事项之间存在取舍关系。第四是民族多样性的国家比较难于发展,因此在尊重多样性和促进发展之间存在取舍。第五,有些文化比另外一些文化更有利于推动发展,有些文化固有的民族价值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所以在文化包容和促进发展之间存在取舍关系。这五个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市场,需要从理论上给予深入的批判,以扫清障碍,以顺利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推动多元文化的政策。
人类社会长期治理中无外乎用两个手段来处理,一个就是同化,另外一个是多元化。同化必然导致损坏文化自主权,会导致局势紧张,最后从长时段考察,这种操作代价巨大,后患无穷。第二种是多元化,尊重和认可多元文化,必定在推动社会公正、落实文化权力方面有效,而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回到中国现实中来,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87年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理论,90年提出在民族文化之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观点,1995年强调文化对话和文化包容,这就是文化多元、多元文化理论与中国经验的结合,具有浓厚中国特色。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创造和丰富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今天后冷战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少数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展现中华文化丰富性的重要方面。毋庸置疑,我们看看中国西南的多族群混居地区,看看河西走廊的融洽相处,对于那些在4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观察到的,主要是在异国的民族冲突来讲,是一个正面的范例,这也是中国独特文化经验的一部分,值得认真的总结。谢谢。(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与本人核对。)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10-27 10:2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