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至31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中协宾馆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邮电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大连民族学院、鞍山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等全国20余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其学者涉及到汉族、蒙古族、彝族、瑶族、朝鲜族、哈尼族、维吾尔族、土家族、满族、裕固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20多个民族。本次研讨会旨在反思中国民俗志的调查与写作,寻求科学民俗志调查与写作的基本规范,探索保护民俗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加强民俗文化资源资本化研究,推动民俗学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而促进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30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协宾馆会议室举行,邢莉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刘魁立、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兼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薇、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允锋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宋敏副校长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向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介绍了我校民俗学学科在2000年获得民俗学硕士点,2003年获得民俗学博士点,2010年被列入北京市重点学科,民俗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学校对民俗学学科非常重视,科研处、发展规划处为民俗学建设积极搭建平台。她高度评价此次研讨会,对于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文传学院陈允锋副院长在致辞中说,我校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大批著名学者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学科重建后,杨成志、陶立璠等民俗学者,蜚声国内。目前文传学院民俗学科在充分论证和先前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凝练出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口承文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研究三个方向,在民俗学研究中硕果累累。开幕式上还宣读了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教授发来的贺电。
随后进行的大会主题发言,由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主持,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郝苏民教授以及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博士生导师邢莉教授分别就《民俗志书写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关于民族地区民俗志的思考》、《书写田野民俗志的思考》等专题进行了报告。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以下主题:
田野民俗志调查的深度、广度问题、书写民俗志方法的多样性、民俗志书写中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民俗志书写的文化身份问题,民俗志与民族志区别于联系、民俗志的主体性问题、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志、民俗志与民众生活问题、民俗志的时间空间问题、民俗志书写的伦理问题,民俗志调查与书写中的真实性问题、影像民俗志问题、民间文学志书写问题,民俗志的文本间性及其他者的关系问题,等等。
会议取得了以下共识:
当下书写民俗志的重要性、民俗志的真实性问题、从作为资料之学的民俗志到作为生活之学的民俗志、民俗志对象的复杂性等问题。
会议于31日中午顺利闭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主持了闭幕仪式。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带头人林继富教授作总结性发言,他说此次研讨会不仅很好地实现了会议的宗旨,对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一些青年才子在这里得到了表现。会议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话题,这些话题是今后中国民俗学,尤其是中国民俗志理论建设中需要回答的。理想中的民俗志是我们追寻的,尽管在民俗志调查与写作中间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不能因为这些困难,而让中国民俗志调查与书写停滞不前。近30年来,中国民俗发展处在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科学民俗学的记录和记录中的技术是时代为民俗志提出的要求,如果等我们寻找到“梦幻”式的民俗志理想模式再去行动,不仅大量的民俗消失殆尽,而且也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目前,中央民族大学正在努力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志项目的实施,中央民族大学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站在科学的、追求最大真实化的的立场下把转型中的民俗记录下来,为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2010-11-01 14:28:29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