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表示,很多高校设立的非遗专业其实并不“专业”。原本是设计艺术学专业,以非遗为名开设“传统工艺美术”的专业和课程;原本是戏曲文学专业,则借非遗之名开设“传统戏曲”的专业和课程;甚至比较文学专业也来凑热闹,挂起非遗的牌子,开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这导致大家谈的名目都是非遗,但所谈的内容五花八门。表面看很专业,实际上却很业余。” 徐艺乙说,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研究非遗的科学原理,设置相关课程、编写教材。
“有些民间艺术等边缘学科,换个名号成为非遗专业,实际上换汤不换药。而有些则是向与非遗相关的学科聚拢,赶个时髦。这个过程中放马过快。”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学系主任李军表示。
我国非遗保护人才缺口大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根据相关部门的研究,在“十二五”期间,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人才的缺口有10万人之多。“但一般的学校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非遗保护人才,老师自己都不明白怎么教学生,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田青说。
对于培养方向,田青表示,高校应该培养的是非遗保护工作者,而不是非遗传承人。他更倾向于让非遗传承人在原保护地进行培养,而不是把这些年轻人接到学校来教。“有些院校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奖的原生态歌手招到学校,这不是保护和传承,而是把非遗消灭掉。”田青表示。
“假传万卷书,真藏一句话”,这是在民间艺人中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徐艺乙说,学校教育和民间传承是两个并行的体系,如果非要把非遗传承任务拉到高校,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他表示,把非遗课程纳入国民教育,应该关注研究、保护、管理,学习系统的非遗理论知识,而不仅仅是某种具体的技艺。
然而另一个问题是,目前高校非遗课程的基础理论仍旧缺位。“我近几年的工作一直是研究‘什么是非遗’‘其边界是什么’等基础理论。目前这块内容很缺乏,这也是导致高校在开办非遗专业时盲目和混乱的原因之一,基础理论建设急需加强。”李军表示。
“在开设非遗专业之前,院校领导和相关教师首先要了解、熟悉、掌握非遗理论,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非遗项目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进校园。”田青说,在开设非遗专业时,除了教育部门批准外,也应该由非遗保护专门机构来认定。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文化报 2010年09月15日 16:56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