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顾希佳:中秋节的人间情怀
  作者:顾希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0 | 点击数:9518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统历法有关系

  为什么会有中秋节呢?说到底跟中华民族的历法有关系。

  古代的人,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每天这么过,时间长了会很平淡、很单调,也记不清到底过了几天。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计算时间的方法,那就是历法。

  怎么来制定历法呢?主要根据两个东西,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虽然我们都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但古人一直是以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太阳一年四季的位置不一样,虽然每天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但它在天上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古人理解为,太阳绕着地球转一圈,时间是三百六十五天左右,正好是春夏秋冬,冷天也过了,热天也过了。这样一个来回就叫做一年。至于月亮,我们会发现月亮一会圆了,一会缺了,甚至于到最后是没有了,也就是民间说的月黑天。从月圆到月黑,一般说来是一个月时间。根据月亮跟太阳的运动规律,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很多历法来规定时间,叫做阴阳合历。按太阳规律制定的就叫太阳历,按月亮规律制定的就是太阴历。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用过的历法,有专家统计大概六十多种,其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叫夏历,又叫做阴历,就是根据月亮的圆缺来决定每个月的。但它跟太阳也有关系,月亮圆缺时间长了以后,跟太阳合不起来了,那么就多了个闰月,所以有时候就有十三个月。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祖先非常关心月亮的圆缺,久而久之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于是就把这一天定做叫中秋节。

  祭拜月亮是祈求平平安安过日子

  大概在周朝时,那时的天子就要在每年中秋这一天祭拜月亮,叫做迎寒。意思就是过了这一天,寒冷要来了。关于祭祀,《周礼》、《礼记》有记载。祭太阳,是在一个高台上面来祭的,因为太阳在上面。祭月亮恰恰相反,要挖一个坑来祭。按理说月亮也在天上,但先人认为,月亮是阴,所以要在地上挖一个坑。当然到了唐、宋、元、明、清,特别到了近代,人们祭月亮不再是在地下挖一个坑祭了,也是在桌子上祭的。

  到春秋战国时,有本书叫《吴越春秋》,写的是吴越的事情,那个时候祭月亮就变成了祭西王母。人们用西王母来代表月亮,用东皇公来代表太阳。也就是说在越国以前,在周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祭太阳,只是祭一个没有生命的物质的东西,但是到了春秋时,我们就已经祭人了。

  历代帝王都要祭太阳、祭月亮。北京有一个月坛公园,就是当年皇帝祭月亮的地方。但明清以前的古籍里,没有老百姓祭月亮的记载。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祭月亮是帝王的专利,轮不到老百姓祭。也有一种观点,帝王的事情有人记下来,老百姓的事情没人记。古书上不写不等于古代的时候老百姓就不祭拜月亮。

  文字记载,清代民间祭祀月亮的风气开始盛行了,摆放有一种叫做月光纸的东西。月光纸一般都叫做码张、神祃,上面绘有月光菩萨(有的地方叫做太阴星君)像。家里摆一张桌子,祭拜月亮的神,祭拜以后把这个神祃烧掉。在北方的山东、北京、河北一带,还放一种叫兔儿爷的东西。就是一个泥塑或用布做起来的兔子,意思是月亮里边的兔子。

  在杭州,《杭俗遗风》记载,祭祀还要用到一种叫做中秋斗香的东西,书上这样写:斗香,系花神店所造,其式四方,上大下小,纱绢糊之。上缀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景,四角挑灯。大者四围,各宽二尺许。清朝末年的时候,杭州城里还比较盛行一种风俗习惯,就是在自己家里的天井里摆一个供桌,供桌上面有一个斗香,当然还要点香烛,然后祭拜月亮,希望月亮能够赐福于我们,能够保佑我们。

  在我们祖先的观念里,太阳也好,月亮也好,都跟我们是有关系的,都会保佑地上面的老百姓平平安安过日子。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0-09-19 10:00

上一条: ·作为感受之学的民俗志——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讲座信息
下一条: ·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邀请函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