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母亲词典》晋商博物馆首发传承谚语文化智慧
  作者:应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0 | 点击数:5603
 

  中新网北京9月18日电 (记者 应妮)一部以“谚语”为切口挖掘五千年中华“母亲文化”的《母亲词典》18日在此间晋商博物馆首发,评论家认为作者李建永以谚语作为题材是创作体式上的一次大胆创新。

  《母亲词典》由中央编译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一部长达40余万字的以“谚语”为切口挖掘五千年中华“母亲文化”的内容广博、思想含量厚重的大书。书中42幅水墨漫画插图出自著名漫画家徐鹏飞先生之手。《母亲词典》的作者李建永是当代著名杂文家。

  《母亲词典》全书共辑“母亲词典活页”40篇。每篇分为《时令·风俗》《人情·物理》《饮食·健康》三部分,每部分又由若干词条(即单篇文章)组成。词条总数226条。《母亲词典》中的“谚语词条”最为引人关注。如《自序》中一句点题之笔:谚语是一部口口相传的文明史,谚语是一个民族的回想与记忆。要想了解一个民族,首先得了解它的文化——而在《母亲词典》里,谚语就是这个载体。

  著名评论家雷达坦言拿到这本书第一反应是“惊喜”,这样体式的书,之前的确没有见过。它将谚语作为题材创作,是谚语的集成;而谚语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达方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母亲词典》汲取了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营养,对读者来说,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著名杂文家焦加表示,虽然也曾听父辈说过不少谚语,但我们常说的却不多,能传给下一代的就更少。而这大概就是《母亲词典》的含义所在,“母亲”标志着一个属于传统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智慧和经验借助于谚语这种载体传承下来,而当下这种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因而有必要加以抢救。

  身为山西人的作者李建永表示选择“谚语”作为切入点,就是因为谚语具有普世价值,每一条谚语都包含着真善美的因子。(完)

 

【相关报道】

民间智慧 文化魅力

焦加

《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17日 24 版)

 

  李建永的《母亲词典》(中央编译出版社)封面上印着两句话:“谚语是一部口口相传的文明史。谚语是一个民族的回想与记忆。”

  谚语, 民间智慧,尽在其中。当作者随着母亲生动的语言走进谚语这一语言宝库后,便有了施展自己学识与才情的空间。在他的洒脱、精致且不乏幽默俏皮的文字里,民间智慧的文化魅力得以生动呈现。

  谚语是语言,但谚语的意义决不仅仅是语言,而毋宁说是民间口口相传的百科全书。如果说梨子烂了还有梨子的味道、酸枣没肉也算水果这两句不过是比喻,仅有修辞意义;那么,“金盆破了分量还在”则富有哲理,表达了某种价值观。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金盆和玻璃杯》,意思是某些东西的价值在于其形式,如玻璃,被赋形为杯子才有价值,一旦破碎就什么都不值了;另一些东西的价值则在于其实质,如金子,是论克卖的,做成盆子值钱,切割成碎块也有其价值。

  类似的哲理在《母亲词典》中所在多有。如“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涉及到对时间的看法,庶几属于哲学问题。为什么说日子难过?也许因为日子最具体,无论年还是月,都得从日子过起;日子是一天天过的,而年却可以“一晃而过”,以至于若干年过去后,人们感觉起来却仿佛“弹指一挥间”。又如“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实际上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属于伦理范畴。人与人打交道,需要有共同的规范,如果行为方式各异,各行其是,就像秀才遇见兵,一个动口,一个动手,就没法打交道。传统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凡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有关的知识,几乎都可以在谚语中找到,如看云识天气、种庄稼、做人做事等等。这也就是《母亲词典》何以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时令·风俗》、《人情·物理》、《饮食·健康》几个方面,因为就谚语的内容来说,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均有涉及。

  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智慧和经验,相互间传递、传授,并传承下去,需要一种便于接受和记忆的方式,于是就有了谚语。在没有书籍的时候,谚语的作用如同书籍;有了书籍以后,谚语至少是书籍的补充。在谚语流行的地方和时候,书籍至少还没有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书籍一旦进入人们的生活,谚语就开始某种程度的衰落。按说中华文明古国,无论文字还是书籍,历史都比较久远,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谚语充其量是一种补充;但在民间,谚语却是人们智慧和经验的主要载体,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文明古国同时又是文盲大国,而书籍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却比较晚近。如果说书面和口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承方式,分别标志着两种不同的时代,那么在民间,这两个时代的分野,亦即书籍真正进入人们生活的时间,差不多就是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

  我们这一代人对此深有感触,因为我们恰好处在这样一个文化断裂带上。这样说的根据,除了我们的父辈可能是文盲,而我们却是有文化的人外,还有我们的父辈说话可能满口谚语,就像《堂吉诃德》中的桑丘似的,而我们虽然也曾听父辈说过不少谚语,但自己经常说的却不多,能传给下一代的就更少。这大概就是建永的作品为什么叫做《母亲词典》,“母亲”标志着一个时代,一个属于传统的时代,一个我们父辈生存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智慧和经验借助于谚语这种载体传承下来,而我们却不打算以同样的方式传承下去,以致这种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因而有必要加以抢救。由于时代变迁,同样以口头方式将谚语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是很难很难的,因而就要形诸文字。又因为我们的后辈缺乏传统的熏陶,对这种文化比较隔膜,所以有必要加以诠释。

 

  文章来源:中新网

上一条: ·“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出版
下一条: ·著名作家冯骥才推出新作《乡土精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