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非遗”申报热潮高涨 “保护”何时开始?
  作者:记者 雷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2 | 点击数:8288
 

  保护中的遗憾

  在今天看来,一个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文本的“非遗”项目,比起那些早该进入名录,但至今没有进入的东西,还是非常幸运的,至少它们已经进入了名录,开始得到保护。

  第三次当评审的王正强,因为那些早该申报进入保护名录的非遗的又一次缺失,再一次强烈地体会到一种遗憾。

  “陇南的影子腔到现在还没有申报,应该说它基本上失传了,老艺人没有了,也没有传承人。”身兼省戏剧协会主席的王正强说。据他考证,陇南影子腔是秦腔剧种的前身。他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曾提到的“九腔十八调”中就有梅花腔,而陇南影子腔的另一个别称就是梅花腔。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左右,陇南影子腔和陇剧一样,被挖掘并搬上了舞台。“不过,因为一直以来没有申报,现在的现状是要搜集材料也是很难的。”同样,在兰州流传很广的金花娘娘的故事也一直没有申报,也是让王正强深感遗憾的。

  同样是遗憾,不过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北辰和王正强的看法还有些不同。

  张北辰是因为“保护误区”而感到遗憾。

  “非遗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整体性,对它的保护也是一个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是一种完整性的保护,现在,文化空间的完整性被分割开了——一个有机体被分隔开一一进行申报,这无疑是破坏非遗而非保护。”张北辰决绝地说。“这几年,非遗申报以民俗为主,所谓民俗就是体现当地群众的信仰追求,关键是它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内在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如果硬性地将它们分割,就是一种丢失其文化内涵的举动。”张北辰以(永登)苦水二月二的民俗活动为例,表示在这个民俗活动中进行的高高跷、扭秧歌、太平鼓等表演都是一个机体,少了二月二这个“大框”,这些表演形式是难以独木成林的。“但现在的情况是,这些(技艺)都想单独进行非遗申报。”

  让张北辰感到忧虑的是在非遗保护中,一些创新往往使得非遗项目的原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兰州太平鼓,上世纪90年代,随着广场文化的兴起,省市专业工作者不断加入到兰州太平鼓的挖掘、整理的行列之中,对其进行了变革和创新,都知道,兰州太平鼓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其作为古战阵法的文化内涵,对其打法、套路有严格的规定性,所以,尽管变革和创新继承了传统兰州太平鼓的一部分打法和思路,但毕竟是在与古战阵法完全不同的主题思想指导下进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违背了兰州太平鼓的民间本色和文化精髓。”张北辰说让专家们担忧的是,久而久之,就会从根本上改变兰州太平鼓的原生状态,“非遗要保护的恰恰是它的原生状态。”

  “保护”何时开始?

  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兰玲在一次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尽管从2004年我省就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几年来在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目前我省尚没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专题展览馆,也没有一个较具规模的非遗传袭场所;还有,每年150万元的财政支持,对于已公布的173个省级名录和待公布的111个名录以及全省各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不过,这一系列存在的问题被郝相礼总结为一句话——“真正的保护工作没有开始。”

  郝相礼这样说的理由是,自始以来,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更多地集中在申报上,而非保护、传承以及发展上。“非遗保护的三个结局:死亡、半死和活着,保护的任务无疑是让即将死亡的延长死亡时间,让半死的活过来,让活着的活得更好。”这是郝相礼自己归纳的非遗保护的三个结局。不过,就目前而言,似乎这三个结局在他看来都不是让人很乐观的,当然更谈不上满意。

  不像郝相礼这样“悲观”看问题,李浩斌认为处于起步阶段的我省“非遗”保护基本上属于是白手起家的,但是即使这样同样还是做了不少实事,现在,作为专职于非遗保护工作的他以及他的同事们,盼望的是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早日出台,也期望加大保护经费以及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等等。“我们也不可能期望保护经费像浙江、山东那样一年能达到几个亿,至少我们每年150万的经费是该加一些了!”因为李浩斌认为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比浙江山东丰富得多!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 2010年09月02日 17:42

上一条: ·“礼仪之邦”为何失“礼”
下一条: ·人性化下中秋回归:找回中秋在文化生活层面效益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