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礼仪之邦”为何失“礼”
  作者:洪信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2 | 点击数:4623
 


  近日,中国青年报就人们还讲不讲传统生活礼仪规矩进行了调查,对象大多是年轻人,结果显示,仅16.1%的人在生活中还遵循传统礼仪。

  不足两成的数据让人瞠目,不过,倒并不是这些年轻人不想遵循传统礼仪,而是他们对传统礼仪的内容不甚了了。中国政法大学研二学生杨丹说:“我觉得传统生活礼仪很重要,但我了解很少。”他道出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真实感受,因为调查发现,85.9%的人认为传统生活礼仪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

  让年轻人都觉得很重要的生活礼仪,为何却代际失传了呢?家庭规模缩小使得传统礼仪的使用空间变小了,传统礼仪太繁琐不适应现代人的快节奏了,西式礼仪的冲击使年轻人喜新厌旧了,等等,似乎都有道理,但根本性的原因却是“历史”造成的,在已过去的百年里,中国人为立新急于破旧,时不时来一场全盘否定传统的运动,用力过猛导致文化传承的连续性纽带断裂,想要再回去已经很难了。

  我们至今仍不忘时时挂在嘴上的“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一台词,却明显与现实剧情拉开了很大的距离,甚至具有了反讽的意味。想当年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孔子礼仪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很实用,要求欧洲人面对中国文化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他和其他一些西方思想巨匠称中国为“礼仪之邦”,那是真心赞扬。但历史喜欢跟人开玩笑,被模仿的对象反而把自己的优点当成“迷信”之类的糟粕抛弃了,甚至传了几代都不知道自己的礼仪传统是什么了,倒是让韩国人将保存得很完整的“端午祭”申报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可谓“礼失而求诸野”,除了韩国,还有日本、新加坡等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亚洲国家反而保留了更多的儒家礼仪文化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先生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式微、在衰落,这是一个趋势。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地方,现在越来越找不到‘中国’。”

  传统生活礼仪表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有学生是这样翻译《论语季氏》中“鲤趋而过庭”一句的:“一条鲤鱼游过了庭院。”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鲤”是指孔子的儿子孔鲤不清楚,而对“趋”这个小步快走以示对长辈尊重的“行”的礼仪更是完全陌生的,倒是在日剧中穿和服的女子还常常保留这一步态。也许小步快走不一定适合现代年轻人,但“行不中道,立不中门”之类的行走礼仪既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又能避让行人,总还是实际可行的吧。

  “拱手”礼已被西方人的“握手”礼取代,这也没什么,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拱手”似乎又在高端人士中流行起来,比如一些影视明星就喜欢“复古”用一用,这是好事,不过仔细看看他们的手势,又让人高兴不起来。按理该是左手抱右手,因为传统文化认为左手属阳,右手属阴,抱反了可不行。

  全球化不应该成为冷落传统礼仪的借口,不是说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吗?如果中国越来越不中国,那么也谈不上会对世界文化有多大的贡献。(来源:钱江晚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洪信良 )

 

  文章来源:中新网 2010年08月23日 11:13

上一条: ·民调称16.1%人遵循传统礼仪 专家吁重构中国之礼
下一条: ·“非遗”申报热潮高涨 “保护”何时开始?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金茹雪]传统开学礼在当代的变与不变·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
·[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文明·[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