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刘魁立:非遗是可共享的 不保护传统会失掉自己
  作者:刘魁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30 | 点击数:4902
 

现场观众向刘魁立提问

  “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交流,过去我们没有听说还有非物质文化,可是就在这两三年里,大家对于这样一个词汇已经非常熟悉了。”

  “非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不以物质载体形式呈现的东西。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物质仅仅提供给我们一个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但人之所以称其为人,就是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在我们身上的体现。”

  “非遗”是可以共享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这样几个内容: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这其中既包括仪式节庆活动,又有有关自然和宇宙知识的实践,最后还有传统的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可以共享的,而物质文化是不能共享的。当我们说,我们大家共同干一杯,你只是喝你那一口,而你那一口喝完了,我就喝不到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仅仅是一个比喻,你喝的那口水,我永远喝不到。任何物质都是唯一的,因此不可以共享。

  但是我们可以同唱一首歌,共同接受某一种思想,它是可以共享的,而这种共享又不受时空的限制,上一代人的发明,我们到今天还可以继续把它传承下去。现在很多人都为遗产打架,是因为它是唯一的,祖上留下来的一个古董,哥哥占有了,弟弟就不能再有。可是祖先留下的一个思想,是哥几个都可以领悟的。这种东西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法国的一个发明可以在中国传承,中国的一个非物质文化的贡献,一个结晶,同样的在英国、法国、德国都可以传承。

  过去很多人都很愤慨,韩国人申报了所谓端午祭,好像是把我们的东西偷过去了,大家都对此口诛笔伐。暂且不说它的端午祭和我们的端午节完全不是一回事,即使是一回事,这种非物质文化的共享性不正彰显了文化本身的力量吗?不正说明我们中华文化的强大威力吗?

  提倡多样性复兴民族文化

  现在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彼此之间文化的交流变得特别频繁,这个时候强势文化就常常成为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势的一些国家可能不断地推行自己的文化,并压制其他民族的文化,各个发展中国家就需要有自己的声音,就需要改变自己现在世界格局中相对弱势的文化地位。所以才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在世界范围里提倡民族文化的复兴,提倡文化的多样性。

  去年中国民俗学会和美国民俗学会之间有许多交往,美国民俗学会的会长来到中国后,我问他,你们美国为什么不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为什么不参加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公约?

  他笑了笑说:“我们美国有一个毛病,常常是把我们喜欢的事情说得天花乱坠,把我们不喜欢的事情妖魔化,把它打扮成魔鬼。”他说也许在这两个条约上,美国人有一种倾向,即不大喜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推行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就不那么容易了。

  不保护传统会失掉自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精英文化,而是我们广大民众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但对于这些生活方式,虽然我们天天都在经历,对它们也非常熟悉,大家却往往熟视无睹,没有保护的意识。

  例如,一个人成为了作家,大家都会说了不起。但是一个人会讲故事,就不会有人说很了不起。所以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能够调节我们的自身生活,让我们有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提升我们生活的幸福感,还对我们民族身份的认同、彼此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对“非遗”的保护不只是我们自己的事,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的事。假定我们今天不再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也许我们真的就会失掉自己。

  以节日而论,现在许多年轻人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总要找到时间和空间,而我们本国的传统无法提供这个时间和空间的话,他们就会把目光投向国外。于是情人节、愚人节都跟着进来了,但实际上这些节日对年轻人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文章来源:中新网-齐鲁晚报 2010年08月30日 12:49 

上一条: ·民俗学家解读“鬼节”:“禁忌”多附会不可迷信
下一条: ·方川:重视大学美育,培养大学生“精神成人”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