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两岸学者品广西民间文化:原汁原味才能打动人心
  作者:陈晓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6 | 点击数:7841
 


   连绵的蔗田间突起三三两两美人般修长秀美的小山,白云倒挂山后衬出稻田的青翠,如画的田园让人记住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这句话。8月16日至23日,“情系八桂·两岸文化联谊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展开,走过邕江、柳江、漓江,探访博物馆、书院、瑶寨,两岸文化界人士一路行来一路讨论,各自提出对文化建设的观察与思考。台湾“中广”的高惠宇女士说:“文化有比经济更强大的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马红英女士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基因。”

  桂剧·刘三姐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台湾文化界人士对壮锦、瑶绣、绣球等啧啧称道。作为东道主,马红英认真地问:“你们真的喜欢吗?这些工艺其实真的都是一流的,壮锦与宋锦、蜀锦、云锦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但我们这些工艺品如何走出去,让外面的人真能看懂它们,喜欢它们,我们最想听到台湾同行的意见。”

  入夜的南宁,清朝古建新会书院里,匾额高古,梁柱森然,一场广西地方戏精粹晚会展示了广西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风情。壮剧、邕剧、桂剧,或活泼或幽默或怀抱绝技,令人感慨这样的艺术如果不传承下去就大大可惜了。广西桂剧团团长龙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想全国的地方戏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没有观众,后继无人,没有钱,有的剧种普及程度高一些还好,桂剧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要传承下去,遇到了很大的坎。”

  龙倩一路走来都在说桂剧,还找到了桂剧与台湾的渊源。桂剧在清朝时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乡下的草台班子表演,难登大雅之堂。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割让台湾,时任署理台湾巡抚的唐景崧逃回大陆,承受着欺蒙台湾民众、陷国土于倭寇的骂名。他自此隐居桂林,以研究改造桂剧为寄托,提升了桂剧的艺术品位。

  “到广西来都要看一看《印象刘三姐》,其实桂剧像刘三姐一样,也是广西的文化品牌。但我们应该怎样推广桂剧呢?”龙倩向台湾文化界人士提出了问题。

  “要用现代手段推广桂剧,比如电视打擂赛;要推出桂剧明星,就像梅兰芳这样的名角支撑了京剧一样;要打造桂剧的精品,比如上世纪50年代就在全国拿大奖的桂剧《拾玉镯》,还要有一句叫得响的推广桂剧的口号……”台湾世新大学副教授张依依为桂剧开讲。

  漓江的游船上,关于桂剧的讨论一直继续,而且诞生了一个新的口号:印象刘三姐,桂剧《拾玉镯》。

  大歌·八部合音

  少数民族都是以歌舞相伴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两岸莫不如此。23日的研讨会上,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杨秀昭先登场介绍广西民族歌谣:“广西各民族都认为饭养身,歌养心。”杨教授边讲解,台上的少数民族姑娘小伙边示范。当侗族多声部民歌响起,虽然听不懂唱词,但听得清其中的蝉鸣、水流、鸟叫,听得懂风吹过竹叶的清凉与香气,虽然没有伴奏,没有煽情的词句,但姑娘们模仿自然之声的天赋歌喉征服了全场。

  台北艺术大学教授吴荣顺就把他介绍的布农人的八部音合唱称为“天籁合音”,这首布农人世世代代用于祈祷小米丰收的无字歌谣,已经成为洗涤现代人心灵的灵药。布农歌手也走上了讲台,没有化妆,没有饰品,简单民族图案的布衣布裙,10个人手交叉在背后拉成圆圈,面面相对,一音既出,其他人在各自的声部中相随,于和谐中起承转合,于高低中浑成一体。歌手们眼神专注、皮肤黝黑,表情坚毅到木讷,没有任何舞蹈动作和声光电的烘托,却紧紧扣住台下人的眼睛和耳朵。原来艺术不只是漂亮,他们的声音来自小米田的质朴,只有保持这种质朴,原汁原味地展示这种质朴,才能打动人心。

  民歌怎么唱最好听?就像八部合音一样,最质朴地唱。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08-26 09:59:29

上一条: ·彝族服饰大赛“风尚盛典”晚会侧记
下一条: ·聚焦“乡土民居”:第二届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启动
   相关链接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