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及“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专题,山东师范大学的鹿国治教授和西南民族大学的王菊副教授分别从各自的教学经验出发探讨了文学人类学的教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谭佳博士以晚明、晚清的西学学科分类为参照,通过对“神话为何属于文学”这个问题的反思,剖析中西神话学的发展差异,检讨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观念与特征。华东师范大学代云红博士以《人类学写作中的文学人类学理论探讨》为题,集中揭示人类学和文学两个学科之间在“写作(表述)”问题上的理论契合点与创新点。四川大学罗安平博士对人类学如何认识他者与自我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四川大学王璐博士对徐新建教授文学人类学的重要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广西民族大学的陆晓芹教授以壮族“歌圩”研究为例阐述了文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地方性”视角理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杨骊老师则以人类知识范式转型为背景来论述文学人类学四重证据法的价值和意义。
在青年论坛中,以研究生为主的学人围绕年会主题进行发言与讨论,显示出文学人类学界新生力量的蓬勃朝气。针对发言者的学科多元性和本届年会的大会发言特点,在开放讨论的时间中,关于“如何理解文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的边界”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将青年论坛引向高潮。这些话题也吸引了萧兵、叶舒宪、陈器文、王一燕等教授的参与,他们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阐述了对文学人类学的认识和建议。论坛最后,叶舒宪教授简要回顾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对文学人类学的学科特点进行了初步归纳。比如:文学人类学中的“文学”整合了文字社会和无文字社会的文学叙事,其视域旨在反思现代性建构下的贵族化书面化的“文学”观念,凸显本土文化的渊源、承传与当下复杂性。同时,文学人类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多重证据法,以此来展开单一的文献训诂、美学赏析所达不到的深层文化剖析。例如通过特有的神话、仪式、民歌等等研究来解读文化传统,尤其强调多元族群的存在意义,反思抽象笼统的主导型叙事,还原更为复杂和多元互动的本土传统,以及探析它们对中国文学精神的影响。关于什么是“文学人类学”的讨论还会不断深入继续,相关文章可见《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通讯》和即将创刊的《文学人类学学刊》(广东人民出版社)。
3
在闭幕式上,叶舒宪会长对本届年会讨论的主要问题作了总结,阐述了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的总体设想,并指出文学人类学是一个探索中的事业(on going project)。徐新建教授在总结中,把文学人类学研究高度概括为“2个领域4个问题”,即文学领域和人类学领域;文学问题、人类学问题、文学与人类学问题以及文学人类学问题。最后,彭兆荣教授代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宣布大会的一系列决议:中国文学人类学会的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人选由谭佳博士后、李菲博士后等一批青年学者来担任;将于上海、贵州、甘肃、云南、重庆等地成立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中心;中国文学人类学论丛及《中国文学人类学学刊》即将出版;下一届年会的申办与筹备以及文学人类学高级研修班等问题。
自1996年“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的诞生,并于1997年在厦门召开首届学术研讨会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迄今已经举办了五届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们通过对这个新兴的跨学科方向的系列命题的延续性思考与拓展性研究,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展开了对文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多层面多维度的思考与研究,不断推进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一系列理论研究热点,学科影响不断扩大。中国文学人类学和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正在充满生机与活力地发展着!
(作者:杨骊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成都 611731)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