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为民俗注入时代风貌
  作者:邓晶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5 | 点击数:5036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清代诗人庞垲的这首诗讲的是农历七月十五人们祭奠逝去亲人的习俗。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根据习俗,人们会在这天以烧纸钱等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为了倡导文明祭奠,本市昨夜有上万名移风易俗疏导员上路劝导人们在指定的焚烧箱烧纸。可马路上乱烧纸的依然不少。对祭奠亲人的传统民俗,怎样在尊重民俗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的风貌,确实是个难题。

  这些年,每到清明、中元节和农历十月初一,文明祭奠就成了有关部门上下动员的大事。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绿色、低碳观念的深入人心,墓葬、祭奠等传统仪式日益简洁、文明、现代。以前讲究“入土为安”,现在认可植树葬、海葬、水葬等环保葬的人越来越多;以前扫墓大多放鞭炮、烧纸钱,如今手捧鲜花一样寄托哀思,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建一个墓园怀念亲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与逝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毕竟,民俗起源于生活,不可避免地会随着生产发展水平和生活境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传统的民俗中注入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文习俗,而不是单纯地重复过去的节俗,才能使民俗继续传承下去。如果所有的民俗都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而不能新陈代谢,丧失了生命力,就吸引不了青年人,而青年人如果不参与,民俗的“寿命”也就岌岌可危了。

  随着国家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一些被人们淡忘的传统民俗近年来又重新活跃起来。一个不起眼的民间绳结,因被赋予了“中国结”的民俗内涵,就在国内外市场热卖;“中国情人节”七夕之际,恋人们又开始时兴互送萤火虫……民俗复归的这种势头反映了国人对民俗文化传统的认同。对传统文化的缅怀饱含着民族凝聚的情感,企盼传统的复归,实际上是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对传统异化的一种集体意识的反映。

  一些消逝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旧风遗俗卷土重来,其中有精华,难免也有糟粕。所以,传承民俗要提防民俗被庸俗化。比如,有的地方花几亿元重金打造鬼城、鬼都,甚至把鬼文化视为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噱头,显然是“民俗搭台,经济唱戏”,只要有卖点,糟粕竟然也要发扬光大。不能不说是对保护民俗的“变味”。

  不过,在创新民俗形式的同时,也要尊重民俗的核心精神,不要把民俗的精华“在倒洗澡水时把婴儿一起泼出去”。和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一样,中元节种种民俗的核心是要表达感恩、孝亲、敬祖的情怀,也是在生活高速运转时代人们宣泄情绪的一种途径。这是个人心理情感的需要,也是社会与民族的需要。因此,在传统祭奠习俗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尊重人们的情感需要,提倡好的民俗形式,也不拒绝新的民俗形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节日在更有时代感的同时不会“跑偏”。

  其实,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某些传统民俗不仅有所传承,更有所发展,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因而历久弥新。比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就在今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月底的“盂兰胜会”,继承了潮汕地区中元节的“施孤”传统,如今已成为潮人联结乡情、交流事业成功经验的难得机会。盂兰胜会期间,许多潮汕商人慷慨解囊,捐资捐米捐艺术品,有的富商巨贾,连续二三十年作此善举,成为美谈。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每日新报 2010年08月25日 14: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鬼节”逐渐边缘化 网友议“这个节要不要重拾”
下一条: ·起名江湖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梁玉婉]消失与重构:儿童的仪式再生功能·[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