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鬼节”逐渐边缘化 网友议“这个节要不要重拾”
  作者:记者 肖莹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5 | 点击数:5358
 


  农历七月半的中元节渐遗失,民俗专家说

  (中元节)作为一个民间的节日,它已经很淡化很淡化了,但作为一个习俗可以保留,让它自生自灭。” ——袁庭栋

  “七月半鬼乱窜。”昨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传说这天阎王爷会打开鬼门关,让众鬼夜出地府至阳间游走,故称“鬼节”。

  忌夜游、忌捡路边的钱、忌晚上晒衣服……或多或少,网友们都能讲出一些 “鬼节”禁忌事项,但是大多数年轻的网友并不知道,其实这一天是曾被我们祖祖辈辈所珍视的一个重要节日:中元节。  

  如今,它逐渐边缘化,甚至销声匿迹。

  中元节曾远比“清明”热闹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盂兰”为梵语音译,意为倒掉,“盆”指供奉器皿)的传统。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阎王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中元节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一直以来在民间享有重要地位。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网友:这个节要不要重拾

  上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面对这一现状,一些“80后”网友们开始思考:中元节可不可以过?纸钱烧还是不烧?

  有人认为:中元节其实跟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有一种感恩、追元的情怀在里面,积极内容多于消极,应该提倡。

  也有网友认为,中元节毕竟存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封建迷信等。

  学者观点>>>

  昨日,记者和中国首位民俗文化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导陶思炎和四川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一起,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不信鬼神 思念仍在
  -陶思炎

  中元节其实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从古代开始,已经转化为一种民俗。

  这个节日为什么消失呢?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人们祭祀祖先的方式也有所变化,有许多方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比如摆放肖像,保存遗物,不一定要烧纸钱和放河灯。而且这些活动对环境要求高,在街道、绿化地带、房屋等公共空间都有限制,不是随便就可以的。还有现在很多人都不信神信鬼了,但是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还是在的。

  此前,中元节随着佛教传到日本,现在这个节日在日本非常受重视。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向日本学,我认为没必要刻意去提倡,但也不要去强行阻止,顺其自然就好。不过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大家还是应该知道这种文化以及背后的意义。

  中元节已经淡化了
  -袁庭栋

  在以前,中元节是社会上一个很有影响的节日。在老成都,都会有一些公众活动,比如当时的川剧团会表演一些“钟馗抓鬼”之类的剧目。但是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越来越少了,到现在已经非常淡化了,估计90%的人都不晓得这天叫“中元节”。可以说在成都,中元节,已经不能称其为一个节日了,这个传统习俗已经在销声匿迹的边缘,只有少部分老年人还在遵循。

  中元节的烧纸钱行为,其实也是在对阴间做的一种慈善,古人那时相信,只要已逝祖先在阴间生活得好,孤魂野鬼都安定了,人间自然也就安定了。

  要说封建迷信,中元节可以说是迷信,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背后包含的是对亡灵的怀念。

  不过就今天来说,没有必要去提倡。作为一个民间的节日,它已经很淡化很淡化了,但作为一个习俗可以保留,让它自生自灭。

  (来源:四川新闻网-天府早报;早报记者 肖莹佩)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8月25日 10:3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友义:倡导中外搭档翻译作品
下一条: ·为民俗注入时代风貌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梁玉婉]消失与重构:儿童的仪式再生功能·[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