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黄友义:倡导中外搭档翻译作品
  作者:记者 李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5092
 


   【主持人语】在信息繁杂的当今世界,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被中国的读者所熟知;与此同时,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译作在国外却并不多见。如何使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翻译、传播出去,已成为翻译学界面临的重要命题。日前,由中国作协主办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英国、美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的30多位专家学者为此出谋划策。本期观点新闻将其中的精彩观点采撷如下。


 

  本报讯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最近请教一位研究美国文学的中国学者“还有没有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品没有翻译成中文”,得到的回答是几乎没有。相反,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之路却还很漫长。对此,黄友义认为,这里固然有中西方文学交流曾经一度中断、一些西方读者不习惯阅读外国译作的因素,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世界上缺乏强大的中译外文学翻译队伍。

  黄友义指出,翻译界都知道,相对时政、经济、科技类文献,文学作品对译者水平要求更高。对所翻译的语言,如果对其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或没有深入的生活经历,很难把握翻译这项任务,因此必须借助汉学家的帮助。

  “根据我个人从事翻译得到的重要启示,最好是组成本国人和外国人的翻译搭档。”黄友义举例说明,中国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成就卓著,原因之一是他和他的英国夫人戴乃迭组成了最佳拍档。他们翻译民族文学《阿诗玛》时,戴乃迭对阿诗玛的名字没有按一般翻译规律写成汉语拼音Ashima,因为这样英国人读起来拗口,会影响对故事内容的欣赏,而改成了Ashma。虽只是一个字母之差,但却使英国读者更容易接受。还有中国出版的四大名著译本,无一不是由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共同完成的。

  黄友义表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对字的转换,而是一种以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为背景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的传播需要两种文化共同努力,因此,壮大中译外文学翻译队伍首先需要中国翻译家和外国汉学家的沟通和合作。

 

【关联阅读】

黄友义:最好的翻译是中西搭档组合

新浪读书 2010年08月14日 12:28

 

图为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


  以下是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在研讨会上的演讲

  当今,外国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了解中国,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大量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在座的汉学家成为了中国文学外译从而得以传播的桥梁。

  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外国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想深入地了解中国,所以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任务也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繁重。

  我最近请教一位研究美国文学的中国学者,还有没有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品没有翻译成中文,有没有知名的美国文学家还没有介绍给中国读者。得到的回答是几乎没有。相反,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之路还很漫长。这里固然有中国曾经闭关锁国的原因,也有中国和西方文学交流曾经一度中断的因素,也还有一些西方读者,特别是美国读者习惯阅读英文原著,而不太青睐外国译作的缘故。但是,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上缺乏一支强大的中译外的文学翻译队伍。

  翻译界都知道,相对时政、经济、科技类文献,文学作品的翻译难度大,对译者水平要求高。如果对所翻译的外国作品的语言,特别是文化背景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相当深入的生活经历,自己母语缺乏文学造诣,很难把握翻译这项任务。我们也都知道,把母语翻译成外语远比把外语翻译成母语要难。因此,把外语翻译成母语才是职业翻译的本职任务。可是,面对茫茫大千世界,多少年来汉学家可谓凤毛麟角。这样,中国文学的外译和出版就曾经一度落到了中国人头上,中国译者明明知道任务艰巨,但在那种情况下,也只能勉为其难,义无反顾又惶惶不安地从事中译外。一大批中国文学作品,从古典名著到当代创作,被中国译者呈现给了国外读者。

  如今,就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言,这种情况已经根本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的作品被外国译者选中,翻译成外国文字,在国外发表。

  这种情况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译者的作品。这是文学传播的进步。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座的汉学家都有众多作品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我们向你们衷心地祝贺和真诚地致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对那些敢于迎着重重困难,默默无闻地从事中译外的中国同行们表示敬意。

  其实,汉学家人数少也是不难理解的。首先,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就不多。即使在今天,不少人说世界上出现了所谓的学习汉语热,但是学汉语的外国人远没有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数多。学汉语的人数少,有许多概念上和现实的原因。会英语可以走遍世界;会法语、西语不仅在欧洲可以交流,就是亚非拉也有市场;会阿拉伯语,可以在22个国家畅通无阻;会俄语,至少还能在东欧和中亚地区与人交谈。然而,多少年来,汉语为官方语言的只有中国和新加坡两个国家,除了亚洲一些地区,汉语只能在唐人街流通。

  其次,学习汉语的人员当中不是都能成为汉学家的。学会汉语,可以从事外交,也可以做生意。那些工作往往对语言的要求相对宽容一些。文学翻译则不然。要想翻译好中国文学,除去文学本身,对中国的哲学、历史、艺术、民族、民俗和方言都需要有较深的研究。如果说,一般情况下,翻译是不同国家人们交往的媒介,那么文学翻译,就是人类心灵沟通的工具。

  既然文学翻译难度这么大,要求这么高,怎么才能做好呢?恐怕每一位翻译都有自己的体会。根据我个人从事翻译得到的一条重要启示,就是最好组成一个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的翻译搭档。中国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成就卓著,原因之一是他和他的英国夫人组成了最佳拍档。我记得他夫人戴乃迭曾经讲过,他们在翻译民族文学《阿诗玛》时,她把阿诗玛的名字没有按照一般翻译规律写成汉语拼音Ashima,因为这样英国人读起来拗口,不方便,会影响对故事内容的欣赏。她改成了Ashma。别看一个字母之差,如果不是一个英语为母语的翻译,很难想到这一点。想不到,就必然影响读者欣赏作品了。

  事实上,中国自己出版的四大名著无一不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共同完成的。《西游记》的翻译是英国汉学家詹纳尔,但是他每完成一章,都由擅长中译外的汤伯文先生核定。《水浒传》是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沙博理翻译的,但也是在汤伯文先生的配合下,才完成全书翻译和出版工作的。《三国演义》的译者是美国汉学家罗穆士,他研究《三国》,上课讲授的课程也是围绕《三国》,是研究《三国》的专家。

  即使如此,他的翻译也得到了一位中国老翻译的帮助。

  我的体会是,对于中国译者,与外国翻译或者编辑合作,不仅是一个较好的工作流程,更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我曾经多次跟外国译者或者编辑合作,完成过两卷本的《中国获奖小说选》英文版的翻译和出版,去年又参与了《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八卷当中两卷的翻译和核定。其中一卷是几位作者写作的涉及当今人们情感生活的作品。编辑给这本书定的书名是《有些人你不必等――情感生活卷》。一开始,把情感翻译成,但是外国编辑,同时也是一位译者,和我反复阅读和品味作品,我们发现所收集的故事不都是讲爱情的,更多的是写了爱情的破裂。翻译成不全面,翻译成过于直白,缺乏文学色彩,也不合适。最后,我们确定用这个字,不管婚姻成功或者破裂,这个字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生活的一种期盼。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对字的转换,而是一种以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为背景的跨文化交流,看似是在翻译文字,实质上是在翻译文化。我们所从事的翻译和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我们努力把握作者原意和像外国同行学习的难得过程。这种工作虽然难度大,但是其乐无穷。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0-08-18 02:3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东江]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也不是“中国爱情节”?
下一条: ·“鬼节”逐渐边缘化 网友议“这个节要不要重拾”
   相关链接
·[柯杨]文化背景·方言与其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