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视频点播]本会学者参与北京卫视专题访谈节目《大家说七夕》
  作者:CFNGroup 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6 | 点击数:9635
 

【关联阅读】

 
追寻古典主义的纯真年代
──《大家说七夕》为您解读传统七夕文化

来源:博联内参 2010年08月09日 17:00

  当人们渐渐遵从自古流传的时序规律,回归传统节日的时候,七夕节的真面目却一直被遮蔽着。提到七夕,大概人们只能想起牛郎织女银汉相思的爱情故事。但是牛郎织女出现之前,古老的中国人过七夕却别有一番风貌。七夕将至,北京电视台将推出2010年度经典文化访谈《中国节 中华情》的第四辑:《大家说七夕》,还原一个真正的七夕节。

  与今天相比,古人的七夕不需要面对洋节的搅扰和商家的蚕食,是纯净安宁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多少个时光轮回里,在如水的夜色中,浪漫的古人发现了天象的秘密:恰巧在准备纺线织布的时段,有个与织布机形状相仿的星座格外明亮。也许认为是神灵的启示,七夕节有了一个痴绝的传说。《大家说七夕》将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讲述七夕节的来历,什么时候牛郎织女从天上的星座变成了人间的故事?老百姓如何扼腕顿足,而又津津乐道?为什么七夕不能简单地以"情人节"一言蔽之?节目第一集《银汉相思》为您解答。

  其实在牛郎织女的传说出现之前,古人就自有一套七夕过法。这套古法流传至今,在当代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投蛛,穿针,投的是幸福,穿的是希望。"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样的田园生活是多少中国人幸福的模板。每到这个时刻,姑娘们如何祈求织女赐予自己一副巧手艺?古法七夕中蕴含着怎样朴素动人的道德观?古代的耕织文化对于今人又有何意义?第二集《尊勤敬巧》将把这些故事娓娓道来。

  "纤云弄巧,飞行传恨,银汉迢迢暗渡"。关于七夕的文学作品除了秦观的《鹊桥仙》之外,还有许多许多,从《古诗十九首》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七夕的故事给了中国人太多的灵感。民俗学家赵书从2006年以来就开始搜集各大报纸刊登的关于七夕的文章,这便是一位老者对七夕文化的爱不释手。文化学者王岳川甚至认为,《鹊桥仙》等七夕文学作品中透露出的天地人神的感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七夕节对人们浪漫理想的形成起了多大作用?今天我们身边有哪些感天动地的爱情传奇?人们想从离爱中寻求何种慰藉?第三集《情天不老》向您展示七夕节中不老的真情。

  北京电视台《中国节 中华情》一向以精良的品质和严谨的态度在节日文化节目中颇为瞩目。《大家说七夕》节目在传承前几辑优点的基础上,结合七夕节特有的气质,加入特别设计的舞蹈元素,展现七夕节中的爱情、勤巧、幸福,唤醒观众沉睡的七夕记忆,在今年夏天如水的夜色中,您可暂时放下白天的纷扰与嘈杂,静静享受一个"我们的七夕"。

  北京卫视8月14日-16日每晚19:39,真情与您相约。


【节目播出时间变更通知】

     因8月15日是全国哀悼日,《大家说七夕》节目停播一天。北京卫视播出计划调整为:《大家说七夕》第二集于16日19:39播出,第三集于17日19:39播出。BTV文艺拟于16日19:00联播三集。敬请广大博友网友届时关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电视台 2010-08-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传统节日带来无限商机
下一条: ·专家批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GDP化”倾向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