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专家:七夕是单身女子节日 相亲节目背离七夕内涵
  作者:李培 曾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9106
 

  电视相亲节目背离七夕内涵

  今年,伴随七夕节在民间升温,湖南卫视、湖北卫视等纷纷推出了与七夕有关的电视节目、专场晚会。在湖南卫视,昨晚特别策划了《今夜,我们歌颂爱情》,首次启用汪涵、杨乐乐夫妻档主持,还请到众多明星情侣、夫妻及偶像,庆祝七夕节。而这一整年的中国大陆电视相亲节目热,也由此推向了高潮。

  赵魁夫认为,一些电视节目中宣扬庸俗的爱情观,与七夕节原本对爱情的定义和文化内涵背道而驰。“按传说,织女是玉帝的外孙女,她和一介农夫牛郎相爱,歌颂的就是纯粹的爱情,无论金钱、地位,都可以爱得终成。”赵魁夫说,反观现在一些电视节目,一些女嘉宾在电视上宣扬“有车有房”的爱情观,已经淡忘了爱情真正的意义。

  河北民协副主席杨国荣告诉记者,最开始的时候七夕节就跟情人无关。“七夕这一天允许女儿们跟男子接触,不是为了婚配,更多的只是一个交友的机会。”他说,现在电视上流行的“相亲速配”这一类活动,是在七夕节里加入了时代的元素,并不是七夕节的全部主题。

  “牛郎织女里,其实诉说的就是传统农耕社会女性半边天的形象,牛郎和织女一个耕田、一个织衣,歌颂一种爱情和生活观,不是靠金钱换来,而是靠勤劳和勤俭持家换来幸福生活。”赵魁夫说,在目前心态浮躁的社会里,年轻人应该在七夕节这一天净化自己的内心,表达对纯真爱情的向往。

  民俗学家众议七夕节:
  七夕是未婚女性的节日

  “七夕节”不等于情人节,更不只有相亲、谈恋爱这么简单,中国传统七夕节包含了哪些文化内涵?昨天,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民俗学家。

  储冬爱(华南理工大学民俗学博士):
  七夕更应该叫“女儿节”

  七夕节不能叫做“情人节”,“情人节”是商家们炒作出来的。七夕节更应该叫“女儿节”,是给未婚女性过的节日。牛郎织女的故事里表达的其实是古人对忠贞爱情的一种理想。

  最开始时,七夕节跟爱情是没有关系的。最根源的内涵应该是人们对星辰的崇拜。在古人的世界里,万物是有灵的,所以,人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对应到天上的星星。这在《天官书》里有所记载。在将牛郎织女的故事对应到天上的星星之后,七夕节开始发生了变化,有了“乞巧”一称。“乞巧”,也就是女儿们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心灵手巧。拥有心灵手巧和智慧的女儿也就更有希望拥有美满的爱情。有时候,女儿们也向织女乞求美貌。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乞巧节祭拜星辰的习俗。在广东,乞巧节有更为独特的风俗形式。除了“拜七娘”(广东人将“七姐”称为“七娘”),广东的女儿们还要“摆七娘”、“看七娘”。在七月初六、初七、初八这3天,女儿们要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展示出来,以供他人评论,同时显示自己的技艺。

  七夕节的主题是“女儿节”,不是“情人节”,我想这是一定要明确的。在当今的中国,男女分工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如何将女工发扬光大,我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日本的七夕节现在还是以“巧”为核心,女儿们的“斗巧”文化还存在着。女性能否做到心灵手巧,对于女性的社会性别、人格等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如果能将家政课引入学校,跟音乐、舞蹈一样,从小培养女孩子们“手巧”的能力,对文化的传承是非常有用的。

  曾应枫(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七夕融合很多浪漫元素

  七夕节其实融合了很多浪漫元素,像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儿间的“斗巧”等,天上人间,神秘有趣。

  好比说贡案。在古时候,女子与男子的地位是很不平等的。平日里,女子甚至连宗族里的祠堂都不能进去。但是在七夕这一天,女子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贡案是由女儿们制作的手工艺品,七夕这一天会摆进祠堂以供他人观赏,女儿们也就可以出入祠堂。虽然说男女授受不亲,但在七夕这一天,女儿们可以不像平时那样避讳男子。可以说,七夕给了女儿们一个接触异性的机会。

  现在广州的珠村、番禺等地还保留着贡案的习俗。古人并不如今人富足,但是从一开始贡案就是用五谷这种对人们生活而言最不可或缺的材料做成。这是因为七夕对于百姓来说是一种朴质的信仰,必须用最美好的东西来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

  现在很多人把七夕节称作“情人节”,这是不对的。七夕节跟情人节完全不同。七夕节虽然有牛郎织女故事的背景,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包含的是古人对爱情、对婚姻的一种理想。而且,牛郎织女之间有分离、有团聚,不像现在人们所想的那样只有爱情的甜蜜,更多的应该是对爱情的忠贞和坚持。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南方日报 2010-08-17 13:2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超女”不及“巧女” 岭南乞巧现精妙贡案
下一条: ·[许石林]名人故里之争演变成“文化械斗”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