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专家:七夕是单身女子节日 相亲节目背离七夕内涵
  作者:李培 曾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9104
 

首届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开幕式上人山人海过鹊桥。刘力勤摄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从李商隐到李清照,古代不少大诗人咏叹过这一象征着爱情与美好的节日。昨天是七夕节,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明办主办的全国七夕风情文化节在东莞望牛墩镇开幕,它也被列为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七夕系列活动之一。

  古老的七夕节因为爱情这一主题,借助新的形式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升温。电影院、商场或者电视节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以七夕为主题的活动。在东莞望牛墩,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52支参赛队伍历时数月精心准备的民间七夕文艺精品于昨晚同台比拼,角逐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而昨晚,湖南卫视也录制了七夕特别节目《今夜我们歌颂爱情》,似乎将延续了一整年的电视相亲节目热推向又一高潮。

  当人们以“中国的情人节”为主题来宣传和包装七夕节的时候,来自全国和广东的民俗学家在东莞聚到一起,他们提出,七夕节绝不是情人节,它必须回归本原———忠贞、纯洁、专一,这样的爱情观恰恰是今天被世人所忽视的。

  乞巧节贡案同台赛绝活

  昨天,在东莞望牛墩,有来自全国27个省份52支队伍参加乞巧“女红”(读gong),最远的如有西藏、新疆、云南、宁夏、辽宁等地也送来了当地年轻女子的手工艺品,件件称奇。

  记者看到,望牛墩此次参赛的作品是当地女子制作的贡案,主要是取材于百姓生活以及七夕神话故事。作品《农家乐》,展示的就是传统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在一张将近4平方米的红色四方木桌上,神奇地集合了所有农家生活场景的模型,俨然是个典型的小乡村,全部是由东莞女子手工制作而成。在桌子一角,手工艺人们插上了已看不出原制作材料的树木,不到30公分高的树上枝叶繁茂,甚至树叶的叶脉都清晰可见,神乎其技。

  新疆的参赛作品《葫芦壁画雕刻》,女子们将版画、木雕、玉雕三种技艺结合,在小小的葫芦上大展拳脚,有线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效果,繁复至极。江西的作品《老鼠嫁女》则是一反传统,不再以年画、剪纸、刺绣、泥塑、窗花这些陈旧的创作形式,而大胆巧用现代元素,通过串珠的形式来演绎了这一传统民间故事,也是当地女子的杰出智慧。

  此外,湖南的绣品、广西的绣球,都是由当地的年轻女子亲手完成,不少都是方圆几百里难见的精湛绝活,不少纤如毫发的细节表现得栩栩如生,令人叫绝。

  “七夕节提倡的一个精神内涵就是,女子们在这一天应当向心爱之人展示自己的巧思和手艺,古代女子展示针线、织衣的手艺,今天的独立女性可以展示茶饭、持家的能力。”赵魁夫说。

  七夕应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今年,各地与七夕节有关的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在庐山西海,首届尚水文化旅游节启动了一个“七夕水上情人节”的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9对情侣将参加三项水上竞赛,在水上见证他们的爱情。而在北戴河,则有“2010北戴河情侣狂欢节”。在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对情侣山盟海誓、互赠爱情信物。除了这些浪漫的庆典,近日,为了争取牛郎织女七夕故事发源地,山东、河南、山西甚至还展开了一场争夺战。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是一个提倡男女相亲的节日?民俗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赵魁夫认为,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即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家中一般使唤男子走亲访友,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赵魁夫说,在西汉宫廷,宫女们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恋爱,所以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

  赵魁夫告诉记者,七夕节流传到民间以后,被加入了诸如爱情、家庭美满等愿望,甚至还加上了提倡读书、写文章的内涵,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晒书的片段。尽管七夕节各地风俗不同,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

  从这个角度出发,赵魁夫认为,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绝对不允许妇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暧昧之情,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台面上来讲。”赵魁夫说,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七夕节只应该是未婚女子的节日,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思。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储冬爱也认为,七夕节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未婚女性的节日”。在近代,珠三角地区确实存在着一批“单身女性”,而她们也确实是乞巧节的主体。但是,这批单身女性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结婚之后不满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娘家居住,并终生“不落夫家”;另一种则是所谓的“自梳女”,这类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岁适婚时却不满封建包办婚姻,而对外宣告终生不嫁,并从此搬入“姑婆屋”居住。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独有的一个群体,她们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动来追求独立自主的婚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南方日报 2010-08-17 13:2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超女”不及“巧女” 岭南乞巧现精妙贡案
下一条: ·[许石林]名人故里之争演变成“文化械斗”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