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综述:国人欢度七夕节
  作者:中新社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7 | 点击数:4787
 


举办了数届“七夕”相亲大会的济南千佛山公园,今年依旧热闹非凡。
每年的“七夕”,能有近万人报名来此相亲会。
图为8月16日,千佛山相亲大会上一名男子记录下中意女子的信息。 中新社发 牛杰峰 摄 

 

  中新社北京8月16日电 题:七夕中国人欢度“本土情人节”

  16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佳节,各地民众以各种方式欢度这一“本土情人节”。 

  广东潮汕独特习俗“出花园”焕发新意    

  潮汕的孩童不论男女,到了虚岁15岁,孩子的父母和外公外婆就要为孩子筹办“出花园”成人礼。“出花园”的日子多定为七月初七。参加“出花园”仪式后的小孩就不再是终日玩闹的孩童,而要开始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

  “出花园”源于潮汕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出花园”在潮汕地区备受重视,“出花园”当天孩子要穿新衣,脚着红木屐。“出花园”的男孩要吃公鸡头,女孩要吃母鸡头或鸭头。

  现如今风俗虽然简化,但在七月七为孩子办“出花园”成人礼,仍然为潮汕大多数家庭所重视。作为潮汕传统成人礼,寄寓着长辈对孩子长大成人的祝贺和对孩子美好前程的祝愿。(李怡青 陈妍 吕韵婷)

  七夕情人节 “剩客一族”盼情缘

  “剩客一族”意为超过25岁以上依然单身的青年男女。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是情人相聚的日子。然而在这一天,中国的“剩客一族”们仍然在守望爱情。

  现如今,不少“剩客”在寻找婚姻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购房买车的经济压力,诸多客观的现实因素参杂进他们的情感选择中,单身成为许多“剩客”的无奈之举。

  合肥某IT公司的陈小姐,32岁。一直过着悠闲的单身生活。她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一套45平方的小房子。房间布置考究,充满生活情调。用她的话说,一个人也可以过着精致的生活。当然,她也表示并不拒绝缘分的来临。

  据调查,一线城市的“剩客一族”明显高于二线城市,单身人数过亿。婚姻专家认为,中国单身人数逐年增加,由于房价,社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社会转型期,越来越多新的生活方式被接受,中国的“剩客一族”也会越来越多。(记者 成展鹏 吴兰)

  “牛郎织女故事原生地”河北邢台情爱文化博物馆开馆

  七夕节,中华古代情爱文化博物馆在牛郎织女故事原生地河北邢台天河山开馆。据称,这是河北省首个民间性文化博物馆,也是中国首个将“七夕”爱情文化与性文化融合的博物馆。

  该馆馆长杨云章介绍,馆内共陈列性文物和图片300余件,包括明清“墨玉屌神”、房中术玉雕、房中术陶俑、春宫图以及各种与性文化有关的民间器物。这些性文物全部来自民间,由杨云章历时18年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4省搜集所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艺术机构中国区顾问霍尚德表示,天河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该博物馆在此落成,成为中国首个将“七夕”情爱文化与性文化融合的博物馆,对于破除性愚昧、宣传性科学、倡导性道德很有意义。

  中华慈善总会青艾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李扁说,目前中国社会离婚率逐步攀升,中国的性文明是什么、爱情文明如何重建已经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中华古代情爱文化博物馆可以给人们上一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和性启蒙教育的第一课。(记者 牛琳 张鹏翔)

  财迷七夕节 浪漫不打折

  山东省城济南的商家搭“七夕”车,浪漫不打折,玫瑰花、巧克力、情侣首饰、情侣套餐等象征爱情以及传情的商品价格大涨。

  既然是“情人节”,玫瑰花、巧克力、首饰等礼品理所应当地成为选购主角。济南家乐福超市附近的一个鲜花市场,销售鲜花的摊主都在为“七夕情人节”忙碌,一束束娇艳的玫瑰独占“花魁”。平日里5元人民币一枝的红玫瑰,七夕这几天价格翻了一倍。

  就在众商家“七夕”节浪漫不打折的时候,也有个别商家推出优惠价格招徕情侣们。在济南市区山东大学附近的山大路上,一家西餐厅推出了“七夕浪漫情人节优惠券”,原价500多元的“鹅肝+牛排”法式情人节大餐只售99元,价格寓意深刻,祝愿就餐的情侣天长地久。

  除了鲜花、餐馆,首饰永远是情侣间的浪漫礼物。记者在济南银座商城了解到,为赶上七夕这趟销售快车,某珠宝品牌还推出了“七夕专柜”。一对正在挑选首饰的情侣表示,尽管首饰、鲜花等礼物能代表一份爱意,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一颗真心。(记者 牛杰峰)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8月16日 22: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首发“牛郎织女”邮票 弘扬七夕文化
下一条: ·七夕节流行显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